《紐約時報》:社交媒體需要更專業的審覈機制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紐約時報》2月19日文章,原題:網絡發言過於自由會產生負面影響 我曾在全球最大社交媒體平臺之一工作多年,看到完備的審覈機制能夠有效改善用戶交流環境,同時也發現,有漏洞的審覈機制會導致仇恨以及暴力信息廣泛傳播,從而在現實世界產生混亂。
我剛開始在這一領域工作時,帶團隊做審覈的宗旨是:只要不傷害他人,人們應該能夠在網絡中自由表達。然而隨着時間推移,在這個無數用戶發表言論的數字環境中,我逐漸發現,“傷害”的界定是十分困難的。
例如,之前美國說唱歌手坎耶·維斯特在社交媒體X向其3000多萬粉絲髮表仇恨言論。我查閱了其已被刪除的不良言論,發現只有部分被平臺打上警告標識,還有很多未被妥善處理,而這只是社交媒體X的問題之一。該平臺之前積極進行言論審覈,在一些仇恨言論發表前就進行干預,減少其傳播量。如今,這個平臺轉變了政策,讓用戶自己去標記,辨別相關言論是否“敏感”。
日前,公司Meta也減少了旗下社交媒體平臺的審覈力度,一些人爲此感到高興,認爲自己獲得了更多的言論自由,但也產生了新的問題,像坎耶·維斯特發表的這些仇恨言論,是否也應該在各大社交平臺廣泛傳播?言論自由與言語攻擊的界限究竟在哪裡?我承認,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審覈系統,作爲平臺背後的運營人員,我們會坐在房間裡討論如何進行“界定”,在審覈過程中,爲了剔除有害內容,也會誤刪正常的言論。
但我們不能因爲想要“規避失誤”而放任不良言論傳播。多年來,我看到了審覈機制的缺位是如何導致仇恨言論和虛假信息肆虐的。當整個國家面臨政治動盪或者公共衛生危機時,社交媒體上誇大的虛假信息會直接危害公衆安全。這個時候,第三方的人工篩查則可以有效遏制有害內容的散播。
基於平臺用戶社羣的審覈,例如“美國貼吧”的管理員審查等很有價值,但它們只能作爲補充,不能取代平臺本身的第三方專業審覈機制。如果一個平臺嚴重依賴用戶自己審覈,很容易“失控”。
社交媒體剛剛流行時,許多人將其當作一個“曬照片”的平臺、更新動態的樂園。如今,它已經是人們重要的信息交流中心,政客在這裡拉選票,企業在這裡兜售產品,自媒體在這裡發佈消息。如果沒有專業的審覈機制,很容易滋生危險言論,給居心不良者留下可乘之機。(作者費伊·約翰遜,白鷺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