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不努力的券商,不是好券商?

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最近A股牛市討論聲音漸起,多少有點靠“老天爺”賞飯吃的券商們日子開始滋潤起來。

火熱的行情走勢,讓券商看到了機會。行情不好時,券商求着客戶開戶,而今客戶主動登門找券商開戶。據上交所,截至2025年7月末,今年以來A股累計新開戶1456.13萬戶,其中個人投資者達1450萬戶左右。

爲了趁熱打鐵,券商們在宣傳渠道、推廣力度、營銷方式及佣金費率設定等方面不斷創新,成爲吸引新戶入市的關鍵抓手。

銀河證券、平安證券、廣發證券等券商,針對新開戶客戶推出低於“萬1”的費率。平安證券更是在“如果牛市來了”系列內容中直言,“先開戶,準備好工具和資金,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且理性的人”。券商分析師的每一次發聲,也成爲市場焦點。

券商們不僅業務受益,股價也受到了提振,比如有“小東財”之稱的指南針,一年漲五倍左右!

從業務上來看,指南針跟東財類似,更像是一個互聯網金融綜合服務商。

2022年,指南針對麥高證券(原網信證券)實現控股,使其成爲業內第二家擁有證券牌照的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商,也順勢完成了“金融信息服務商+互聯網券商”的轉型。

在去年“924”行情的推動下,證券交易市場熱度很高。麥高證券2024年營收4.87億元,同比增長135.62%;淨利潤7091萬元,幾乎是2023年的11倍,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同比大增超160%。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淨資本達9.31億元,較年初增長12.2%。

不僅在券商業務上發力,今年,指南針豪擲1.09億對先鋒基金實現控股,成功補齊了公募基金牌照。至此,指南針形成了“平臺+證券+基金”的生態閉環。

東財就是憑藉平臺+證券+基金的一體化金融服務矩陣,完成了從流量聚合平臺到綜合金融巨頭的蛻變。

現在指南針有券商、基金兩大王牌在手,就看它如何藉助互聯網平臺做大用戶羣體,放大其自身優勢,與傳統券商和基金公司對抗。

不過,先鋒基金的經營狀況面臨挑戰。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先鋒基金管理規模僅27.38億元,較2024年同期進一步縮水。旗下在管基金數量僅9只,僅有4位基金經理,多款產品業績表現欠佳。

先鋒基金到底是金子,還是沙子,現在還不好說。

免責聲明(上下滑動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爲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爲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財經早餐力求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