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國家文化認同
(圖/本報系資料照)
民進黨的國家與文化認同,據我觀察,基本上就是一個字「假」-弄虛作假、以假亂真。
民進黨從黨外開始,其實就延續着非常偏激的「臺獨」立場,這個「臺獨」表面上在強調臺灣主體性,否定與中國的血脈關係,甚至隱隱然有視日本爲母國的傾向,這是他們真正的心態。但由於外在環境限制,一是中共絕不會坐視,二是美國不會遽然同意,三是臺灣內部尚無共識。因此,民進黨目前是暫且擱置臺獨建國企圖,以拖待變,只要時機恰當絕對會大力推行。
臺灣最主要的居民,先祖都來自海峽對岸,無論是語言、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多數是從大陸移植而來,可以說是血脈貫通,一系相傳,無分彼此的。但民進黨爲了宣揚臺獨理念,卻刻意抹煞兩者間密不可分的關係,雖明知在文化上無法與對岸畫清界線,但唯恐臺灣民衆過於熟悉這段無法割裂的血脈傳承,有礙臺獨思想傳播,因此就從教育着手,從小學伊始,就在語文、社會、國文與歷史等課程上,刻意淡化「中國」的成素,且灌輸日本的皇民思想,在語文上否定文言文價值,削減學習時數及篇章;在歷史上割碎傳承數千年的脈絡,選擇性且跳躍式的片段介紹,而誇大日據時代對臺灣的所謂「貢獻」,企圖形塑中國與臺灣是完全不相關的錯誤印象。不願呈顯中國歷史全貌,虛誇日據時代的功勞,就是非常明顯的「以假亂真」,其目的就是在否定兩岸傳承。
民進黨不承認臺灣原就是屬於中國的,因此從不承認有「臺灣光復節」,而必欲說成是「終戰」而非「投降」;爲強調國民黨的「外來政權」,因此惡意誇大228事件,營造外省人迫害本省人的仇恨心理,卻忽略自兩蔣以來在臺灣的營建擘創之功。
凡此種種,都是現行中小學教科書犖犖其大的問題。事已至此,要撥亂反正,可以進行的工作或可分三方面進行。一是模仿馬政府時期綠色地方政府聯合抵制中央的策略,藍營執政縣市自行編印從小學到高中的文史類教科書,呈現真實可靠的歷史及文化;二是在現階段敦聘名家,自行編制與教育部課綱異趣的教學用參考書;三是大量以演講、展覽、活動方式,活化中國歷史與文化。
這些工作由民間操辦力道是絕對不足的,但必須邁開第一步。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必須從政治面着手,民進黨一天不倒,臺灣就絕對不會好,傳統的歷史與文化,也將更難撥雲見日。(作者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