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陶趣5-4】林怡芬╱與土共生

以手觸碰土、捏製創作,林怡芬從中尋得深刻的體悟與寧靜。圖/林怡芬提供

因病重啓的人生排序

年幼時期,記憶中的自己總是坐在小板凳上,在客廳的茶几旁,拿着筆塗塗畫畫,畫出日常所見,也畫出童年小腦袋裡的幻想世界。在畫畫的時光裡,我感到無比的自由自在。有時候喜歡在沙地裡畫畫,或將打翻在桌面的牛奶以指尖畫出有趣的形狀。用手去觸碰,感受材質的不同,是我很喜歡的事。

與土相遇的起源,是在三十歲的某一天。當時,拜訪了雕塑家餘連春老師的工作室。工作室裡一尊尊雕塑作品,座落在花園、客廳、樓梯間。有些是人身大的作品,有些則是小型習作。不論尺寸,那些雕塑的動態與線條,充滿着原始自然的力量,由內而外的爆發力,撼動了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忘懷。

過了一些時日,一次身體檢查,發現自己罹患了癌症初期,雖然不是立即致命的情況,但病情的反覆與治療,讓當時年輕的自己重新思考人生的排序,也藉着面對生命課題,學會聆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我思考着,如果走到人生最後,我會不會後悔有什麼沒有去完成的事?突然間,浮現從前在美術館或畫廊裡所見到的畫面,陽光打在藝術作品時的感動,一種無以言說的神聖與寧靜感……我突然明白,那是我想要做的事,我想創作那樣的作品。

生命,是源於土亦歸於土

我發現自己的內在有個被隱藏住的聲音,是我從小想成爲藝術創作者這件事,在社會世俗對於工作的定義而影響了自己的決心,我沒勇氣對自己說,我想成爲一個純粹的藝術創作者。甚至沒有順着本心,做出真正感動自己的作品。那時候我想起了餘老師的創作,彷彿來自土地的呼喚,讓我有一股強大的動能,向他拜師學習,每週前往老師的工作室持續了好幾年。

經過一段時日,愈是接近土這個材質,愈是感受到土與自己之間的連結。我在土的創作中找到深刻的體悟與寧靜,回到原始之初。感受到土就像大地母親,包容了我的所有,它是生命的起點也是終點。我明白了那種融合感,是來自所有大自然的生命皆是一體,生命從土裡長出來,最後也會迴歸到土裡。

這樣的創作理念,讓我回到本心,藉由土的材質找到生命源頭,也找到自己創作的意義。因爲對土這個材質想有更多的探索和研究,於是又到京都藝術大學進修學習,在京都認識了更多關於土的知識,也體悟到東方美學的根基。

日本茶道文化「一期一會」的概念,對林怡芬而言,一如以土雕塑創作。圖/林怡芬提供

一期一會的創作,與隨之而來的相遇

在日本茶道文化裡,有「一期一會」這個概念。所說的是,這個時間點裡,天地萬物,當下的狀態,一去不復返。就如同山景,海景,光,與雲朵,看起來似乎都一樣,但卻沒有一天是相同的。今天在我手中的這把土,每一瞬間的狀態也都不同;心境不同,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將完全不同。身爲創作者,將當下的心境,用手中的這把土形塑出來,這件事也變得格外珍貴。每一件作品,每一個當下都是獨一無二。

我用着這樣的心情對待周遭的人事物,也對待自己創作的每一件作品。同時,因爲創作而連結了與自身作品產生共鳴與心流的人們。

這其中有來自澳洲的鋼琴演奏家,她說每當看到我的作品就不自覺地流下眼淚,她爲我的創作彈奏了一首鋼琴曲,將影音與我分享。也曾因爲作品偶遇來自日本的音樂創作者,我們對自然宇宙本着同樣的生命觀,卻用不同的形式來創作,彼此因對方的創作而感動,這是非常特別的經驗。在每一次的創作發表上,總是到現場細膩地觀看並且給我深刻迴響的支持者,以及前來學習交流的人們,這些美好的心靈共感經驗,都是支持我持續創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