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陶趣5-2】陳翠玲/泥與心的對話

陳翠玲將東引在地釀造魚露的老宅作爲靈感,並納入傳統剪花圖騰,爲陶藝品帶來濃郁的在地風味。圖/陳翠玲提供

新手拉壞的定中心之難

開始對捏陶感興趣,是學校增加一套製陶燒窯的設備,及有了一間陶藝教室規畫後。在小島的學校,很多專長的師資難覓,要推課程得要自己先學習,於是,暑假裡在臺中住屋附近找陶藝教室學習。

炎炎夏日,我騎着機車繞行,在北平路上找到了一間工作室。陶藝師傅姓陳,是個專注「生活陶」職人,跟我分享茶壺製作及柴燒專業有趣的事,我聽了好着迷。陳師傅又說,陶藝品創作,工序裡最難的部分就是釉燒,釉料的選擇、調配跟溫度之間密切的關聯,不是短時間就能掌握的,柴燒的釉變及落塵後作品釉色千變萬化,令人摸不透;常常是掀開窯門的那一剎那,有驚喜也有驚嚇。

陳師傅說的那些釉燒知識,離我的認知還真遠,那時的我連最基礎拉壞都還沒學呢?暑假中每個星期有三天到陳師傅工作室學拉坯,轆轤上放一塊練好的土,備妥小水盆及一塊海綿,用腳踏着踏板控制轉盤速度,一雙手忙着撫摸土塊與它對話。陳師傅說:「『定中心』最難也是基礎,學會『定中心』,想拉什麼樣的器型就容易多了,這完全要憑感覺及經驗,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上過幾次陶藝課後非常灰心,每次轉動轉盤拉着拉着土塊便歪掉或前後左右搖晃,陳師傅坐在我對面一隻手伸過來,扶着土塊,土塊便乖乖立正站好,他的手掌一離開,土塊便六神無主地歪斜,無法再往下一步工序前進。

拉不成坯,那段期間腦海裡總盤旋着如何抓住那個感覺。一天傍晚我忽然有了靈感,就騎車趕往陳師傅的工作室,試了一下果真抓住了中心,土塊在手中等速旋轉挖洞,不一會兒,一個小容器便成型了。

除了教學,陳翠玲也爲自家的多肉植物捏燒諸多花器。圖/陳翠玲提供

帶學生以陶板玩創作

經過兩個暑期的學習,在小島校園邊教邊學,閱讀相關知識及練習技巧,還有一次邀請了一位年輕的陶藝老師駐校教學,我比學生還投入學習,簡直到了着魔地步,或許這就是正向心理學家說的心流(Flow),腦海中總想着製陶、捏陶、燒陶,到最後終於接手了學校的陶藝課程,將陶藝課納入藝文領域及特色課程中。

孩子們很喜歡上陶藝課,用陶板機壓陶板,讓手捏陶課程變得更容易;先設定一公分的厚度,將土塊稍稍用手按壓,轉動輪軸碾過再倒車輾一次,掀開壞布,一塊陶板便成形,陶板可能性的創作便展開。

我爲上課設計的作品教案,孩子們得按部就班跟着步驟捏,但每個孩子的作品都有些許不同,他們的獨特性會表現在作品上;我發現他們最喜歡的,是老師不給框架及作品步驟,自由自在地玩土捏陶。所以,只要認真捏好老師出的作業,就能得到一個「自由創作」土塊,這時候孩子的想像空間之大及創意之好,都令人激賞!但通常自由創作的作品幹了之後便龜裂,無法入窯燒,也說明了學習的按部就班仍是不可忽略。

在地圖騰也能入陶

在教學涵蓋的創作中,小魚陶片作品的發想,是爲小島早期釀魚露的老宅活化創生而設計的,魚露是小魚、小蝦及雜魚曝曬後入缸發酵而成,於是我們便帶領社區民衆及學生共創,將小魚陶片以800度高溫素燒,再鑲嵌在老宅進門處的地面;這些素燒的小魚陶片,會因爲下雨潮溼而有機會生苔,營造出歲月的痕跡。

教學之餘,自己也常捏陶創作,做成花器來種多肉植物。我發現陶盆釉料的顏色也影響着多肉植物的色彩,尤其景天科的秋麗,種在陶盆裡,全株色調更爲豔麗。馬祖傳統剪花的圖騰,利用巧思設計在仿竹籠及香爐的陶藝品上,這些作品經過800度的素燒,和1230度的釉燒後,呈現古樸的味道。

我發現,當心沉浸在捏陶及投入創作中時,時間彷彿不存在,外界的聲音與紛擾也頓時被屏蔽,只剩心靈與泥土對話,而帶來了深層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