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4億多,募資80億,“小英偉達”跑步衝刺

最近芯片半導體的大新聞一個接着一個,大牛股寒武紀緊急上調股價回購上限的風波剛剛過去,又一家對標英偉達的國產芯片“獨角獸”距離登陸資本市場又靠近了一步!

就在6月30日晚間,摩爾線程、沐曦集成電路等多家“獨角獸”“小巨人”企業的科創板IPO申請獲上交所受理。其中,摩爾線程的募資額高達80億元,系科創板年內受理的最大IPO,同時系滬深北交易所年內受理的第二大IPO(第一大爲245億的華潤新能源)。

根據公告,80億的募集資金將用於摩爾線程新一代自主可控AI訓推一體芯片(25億)、圖形芯片(25億)、AI SoC芯片研發項目(20億),以及補充流動資金(10億)。

事實上,早在上市之前,摩爾線程早已在芯片行業內“赫赫有名”——只因其濃厚的“英偉達”基因,讓其承載了太多希望!

《亮劍》裡有一句至理名言:任何一支部隊的傳統和性格,都是由組建時首任軍事首長的性格和氣質決定的,他給這支部隊注入了靈魂,從此,不管歲月流逝、人員更迭,這支部隊靈魂永在。

摩爾線程,就是這樣一家有“靈魂”的企業。

時間回到2020年,畢業於南理工的張建中,毅然離開服務了14年的英偉達,放棄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的待遇和地位,聯合新老同事等人,在北京悄然創辦了摩爾線程。不到一年就做出了中國首顆真正意義上的全功能GPU。緊接着,又在2022年推出首款國產遊戲顯卡,實現了中國在消費級GPU領域從0到1的突破。這幾乎等於,在中國復刻一個英偉達。

接下來的路線,摩爾線程幾乎是沿着英偉達的道路前進:2023年12月揭幕了首個全國產千卡千億模型訓練平臺——KUAE誇娥智算中心,標誌着國內首個以全功能GPU爲底座的大規模算力集羣正式落地。2024年7月,其又宣佈其AI旗艦產品誇娥(KUAE)智算集羣解決方案實現重大升級,從千卡級別大幅擴展至萬卡規模。

衆所周知,英偉達的產品之所以佔據C位,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獨家生態系統CUDA,而摩爾線程也有自家的生態系統——自主研發的MUSA架構!依靠這一套生態,公司率先實現了一系列技術突破,以自主可控架構+無縫CUDA遷移+高性能計算+國產化適配爲核心,構建國產GPU生態競爭力。

已經發布的產品暫且不論,這次的公告中,還提到了一樣真正“王炸”——基於第四代平湖GPU架構的未發佈新產品“MTT S5000”,屬於企業級AI加速卡,已用於多款終端設備。

雖然官方沒有披露其具體規格、性能,但根據網傳消息,一些參與該款產品測試的用戶透露,這是國內真正對標英偉達H100的產品,對於DeepSeek-V3/R1這樣的大模型訓練來說,是妥妥的“絕配”,實現了上下游一體化。

正因其潛在市場極爲廣闊,並且對國際巨頭構成了肉眼可見的挑戰,因而成立第一天起,摩爾線程就是資本市場絕對的寵兒!

據相關資料,成立不到100天,公司就完成兩輪融資,估值超過10億美元,刷新當年最快晉升獨角獸的全球行業紀錄。此後四年,它一共經歷了6輪融資,紅杉、騰訊、字節跳動等一衆巨頭爭相入局。

和許多初創獨角獸一樣,目前摩爾線程還處於“擴張燒錢”的階段:2022年、2023年、2024年,營收分別爲0.46億元、1.24億元、4.38億元,複合增長率爲208.44%;淨利潤分別爲-18.40億元、-16.73億元、-14.92億元。這三年,公司累計營收爲6.08億元,累計淨虧損爲50億元。

張建中曾稱“今天的大語言模型只是AI的一個起點,還有AI for science等其他領域的場景,未來需要用到的算力會非常龐大”。那麼在這場科技的大變局中,“有靈魂”的摩爾線程,還將書寫怎樣的故事呢?對產業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歡迎在評論區各抒己見呀~

免責聲明(上下滑動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爲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爲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財經早餐力求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