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醫師只把服務偏鄉當義務 醫界:若增員額無法留人
11醫事團體聯合聲明反對教育部擴招醫學生,突破醫學生1300人的總額天花板。圖爲醫學生踏入醫院實習前模擬手術課程,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11醫事團體聯合聲明反對教育部擴招醫學生,突破醫學生1300人的總額天花板,事件起因之一,被質疑是衛福部爲補足偏鄉人力「公費生計劃」不續辦而起。支援臺東縣偏鄉大武衛生所10年以上,高醫附醫前院長侯明鋒說,國內醫師不患寡、患不均,增加員額絕非解決偏鄉醫療方式,應透過制度輔導,才能爲偏鄉留人。
由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等地方醫師公會以及家庭醫學會、基層醫療協會、基層醫師協會、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等11個團體,昨共同發表聯合聲明,批評教育部未與各方協商,同意當初以公費生名額設系的清華、中興、中山等三校學士後醫學系,從公費生改爲自費一般生,且招生名額從原本的22名增至爲35名,此舉已超過衛福部設下的1300名醫學生員額的上限。
衛福部醫事司簡任技正呂念慈表示,清華、中興、中山等三校,當年是以「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劃」申請設系,但該計劃今年結束,三校招生名額將歸零,教育部今年二月曾就招生議題與衛福部討論,當時表明只要不要超過1300員額,教育部的調整皆表示尊重。
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劃是從105年開始開辦,在此計劃之前,臺灣設有「公費醫師培育制度」,從民國64年起開始施行,至民國98年停招,礙於近年偏鄉醫療不足等,才重啓計劃,而該計劃礙於經費不足,今年起停止。
侯明鋒說,許多公費醫學生,考取公費資格「只是想當醫師,而非想要服務偏鄉」,加上一輩子在都市生活,不瞭解偏鄉需求,難激發服務偏鄉的志趣,某次他至某偏鄉衛生所探訪時,當地年輕公費生衛生所主任竟說,「你先別打擾我,我趕快把病人看完要回臺北,明天還要幫老師開刀。」對部分公費生,服務偏鄉「只是義務」。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如果教育部真的核定打破醫學生員額,這是非常不智的做法,臺灣醫師人力、數量並無明顯短缺,「挑戰來自區域與科別間嚴重失衡」,偏鄉醫師匱乏、冷門科別乏人問津,反觀都會地區醫療機構人力相對集中,「以量補質掩蓋分配失調,只會加劇內部競爭與資源浪費。」
侯明鋒建議,應改善醫學生教育制度,讓醫學生跟着「不強調開業賺錢」醫學中心前輩學習,年輕醫師纔不會剛畢業就走上開業之路,至醫美診所等任職,同時落實區域聯防,由政府鼓勵醫學院醫學中心至偏鄉服務,形成偏鄉醫療後盾,例如高醫大服務檯東大武衛生所,迄今有15位醫師輪班在當地服務,包含5位教授級醫師。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