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投資 最傾向穩健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在臺灣證券交易所官網《觀點》中,以「臺灣年輕人的投資面貌」爲題點出,社會輿論將年輕族羣的投資行爲描繪爲衝動、投機、缺乏經驗的一羣,但其中存在不少誤解,並忽略他們對市場的正面貢獻。

周冠男表示,媒體時常報導「少年股神」一夜致富或大翻車的故事,例如疫情期間因投資航運股與鋼鐵股而大賺一筆的「少年航海王」、「少年鋼鐵人」等案例。最近也有新聞指出,受到川普施行對等關稅壁壘的影響,股市大幅下跌,一些高槓杆操作的年輕投資人因此瞬間爆倉。

實際數據顯示,社會輿論給年輕族羣投資行爲貼上衝動、投機、缺乏經驗等標籤並不完全符合事實,且忽略了他們對市場的正面貢獻。

從學理角度來看,對於沒有專業財務知識、時間與分析工具的年輕人而言,最佳的投資策略應是分散風險、長期持有。股市短期漲跌難預測,即使是專業投資人也未必掌握趨勢;相較之下市場長期向上的趨勢,卻是任何人都可以參與並受益的。

因此,除非你是專業交易者,否則短線操作並不具優勢;對大多數業餘投資人而言,長期買進後持有,纔是穩健的投資策略。

周冠男認爲,年輕人處於職涯的起步階段,應將重心放在本業能力的提升與收入的增加上,而非每日耗費心力關注股價波動、短進短出、妄想一夕致富。

正如華倫·巴菲特所言:「年輕人應從學習財務知識開始,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選擇指數型基金或優質股票,採取長線投資策略,避免短期炒作。」

因此,不只是年輕人,而是所有人都應明白:投資應建立在事實與數據之上,而非憑藉動聽的故事,或事後看來「早知道」的錯覺。在投資領域裡,先見之明不存在,後見之明沒有用。

周冠男並以30歲以下投資人作爲年輕族羣的定義,觀察其投資行爲。根據證交所資料,2025年第一季,30歲以下的總成交人數超過100萬人,然而參與當衝者僅有6萬人,佔比僅5.1%。

反觀零股與定期定額的參與比例遠高於當衝者(零股成交人數佔比達74.84%,定期定額成交人數佔比爲34.15%),顯示有95%的年輕人沒有從事當衝,且超過三分之一具有定期定額的投資習慣。

進一步觀察近三年年齡層分佈在定期定額、當衝與違約方面的統計,2024年採取定期定額的年輕人數量成長50%,投入金額也成長了72%。熱門標的包括ETF如元大臺灣50、國泰永續高股息、富邦臺50,股票則以臺積電、兆豐金與玉山金爲主。

就整體結構而言,年輕人定期定額的戶數約佔全市場的34%~36%,金額佔比約爲20%~21%;當衝戶數約佔10%~14%,但金額佔比僅7%~10%,且比重近三年呈下降趨勢;違約戶數佔比約爲16%~22%,但金額佔比也僅有7%~8%。

換句話說,與其他年齡層相比,年輕人更傾向於穩健投資,其在定期定額的戶數與金額佔比較高,而在當衝與違約的比重則相對較低。整體而言,臺灣年輕投資人的理財觀念是朝正確的方向發展,與媒體的刻板印象有明顯落差。

周冠男強調,資本市場應該是一個讓年輕人能夠成爲長期資本家的場域,而不是妄想一夜致富的賭場。展望未來,在臺灣面對日益嚴峻的長壽風險下,期盼政府相關部門、證券周邊單位與業者能持續推廣正確的長期投資觀念,協助年輕人建立穩健的財務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