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扛起回收平權 五角拌成拾荒阿公阿嬤的後盾
拾荒者將收集來的寶特瓶用推車運到五角拌協會,售出後推着空車離去。記者許正宏/攝影
每個週二、週五午後,五角拌回收平權協會的基地格外熱鬧,年輕夥伴幫拾荒長輩推着回收車,細心地將一袋袋寶特瓶放上磅秤,仔細覈算重量,再以市價3倍以上價格收購。這裡不只是回收交流站,更是城市裡一處溫暖角落。
五角拌由八年級生施舜仁、廖宏翊與其他志同道合夥伴攜手創辦,成立約5年。施舜仁回憶,最初只是想要深入理解拾荒者的處境,花了好幾年進行田野調查,才發現臺灣社會對拾荒者幾乎毫無認識,甚至充滿偏見,大家以爲他們只是弱勢需要幫助的人,事實上,他們是臺灣回收體系重要一環。
五角拌與馳綠國際合作,每位合作的拾荒者每週在指定時間、限量交付20公斤寶特瓶,以市面行情3倍以上金額收購寶特瓶。這種打破市場機制做法,必須要有配套才能避免外部大量涌入,確保有限資源能真正幫助到最需要的拾荒長輩。除了兌換金錢,還與其他友善企業設計「點數兌換」制度,讓拾荒者能以累積的點數換取日常必需品,如洗衣精、衛生紙、香皂等。
另一位創辦人廖宏翊是臺大財金系畢業,別人眼中的學霸,卻成爲拾荒長輩的守護者。廖宏翊大三時因參與太陽花運動開始接觸社會議題,後來修習社會系、社會創新等課程,逐步走向社區營造領域,他坦言,一開始家人不支持,覺得沒踏上金融業很可惜。後來看到這些工作不僅有意義,也能養活自己,才逐漸理解。
他分享,許多長輩以拾荒維生,但過去社區營造多以老人照顧爲主,未曾針對拾荒議題採取行動。後來獲得資金贊助,纔有機會將「回收平權」變成具體的計劃,也逐步發展成如今的五角拌。
在現場,阿嬤們推着車,將辛苦撿來的寶特瓶交到年輕人手上,過程中不乏溫馨的問候。五角拌的成員熟知每位長輩家庭狀況,若哪天突然沒出現,他們會主動打電話關心。許多拾荒者說:「五角拌這羣年輕人揪甘心,很爲我們着想。收購價格比外面高几倍,很感謝他們。」
根據五角拌調查,許多拾荒長輩月收入不到6000元,加上社福津貼也僅勉強過萬。女性佔多數,因爲不少男性認爲「撿回收」有失尊嚴,寧可去打零工。施舜仁形容:「拾荒者像是都市裡的農人,靠着雙手整理城市的資源,卻常常被忽略。」
五角拌不僅補上了收入的缺口,更讓拾荒者感受到被尊重。施舜仁說,真正目標不是替代政府,而是讓社會重新認識這羣人,理解他們的價值,「我們希望成爲一座橋,連結拾荒者、社區與制度。」
在寶特瓶叮噹作響的午後,這羣年輕人用實際行動,爲拾荒者開啓新的可能。雖然資源有限,挑戰不小,但正如現場阿嬤口中的那句話:「五角拌很辛苦,卻一直很溫暖。」
拾荒者將收集來的寶特瓶裝袋運到五角拌協會,秤重後售出換取現金。記者許正宏/攝影
一羣熱血青年組成五角拌協會,持續爲拾荒者發聲。記者許正宏/攝影
拾荒者將收集來的寶特瓶用推車運往五角拌協會,售出後推着空車離去,阿嬤佝僂的身影,很快消失在車水馬龍街道上。記者許正宏/攝影
拾荒者將收集來的寶特瓶用推車運往五角拌協會,售出後推着空車離去,阿嬤佝僂身影很快消失在車水馬龍街道上。記者許正宏/攝影
拾荒者將收集來的寶特瓶裝袋運往五角拌協會兌換成現金,工作人員忙到汗流浹背。記者許正宏/攝影
一羣熱血青年組成五角拌協會,持續爲拾荒者發聲。記者許正宏/攝影
一羣熱血青年組成五角拌協會,持續爲拾荒者發聲。記者許正宏/攝影
一羣熱血青年組成五角拌協會,持續爲拾荒者發聲。記者許正宏/攝影
拾荒者將收集來的寶特瓶用推車運往五角拌協會,售出後推着空車離去,阿嬤佝僂的身影,很快消失在車水馬龍街道上。記者許正宏/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