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社恐嗎?研究:多數是過度監控自己

「社恐」可能是曾經社交不愉快的經驗導致。(圖片來源/pexels)

現今「社恐」一詞並不陌生,甚至經常被人拿出來談論,它是指對於社交感到恐懼,因而表現得安靜、不自在的狀態,你以爲這是天生性格,但若探究原因,可能是曾經社交不愉快的經驗導致。Instagram帳號「one.psychology_」就以心理學的角度發文分享,提出4個社恐的可能原因,以及治癒『社傷』的3個關鍵。

1、 被傷害後的下意識防禦

你曾有過在羣體中靜靜地坐在角落,想加入話題但又怕說錯話的經驗嗎?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多數社恐是被傷害過的防禦;事實上是太渴望被理解,卻一次次地被拒絕或誤解,而怕再痛一次。

2、 社交創傷

在心理學中,「社交創傷」是指一個人在人際互動中,經歷了強烈的羞辱、羞恥、排斥、背叛或拒絕,進而傷害了自我價值觀、信任感及安全感,導致日後社交場合中出現焦慮、防衛及迴避的傾向。心理學家Judith Herman指出,創傷不會隨着時間消逝,它只是被身體記住了。

3、 怕自己不夠好

「社交自我效能」源自心理學,意指相信自己有能力與他人互動的信心,當信心降低時就會產生焦慮感。心理學研究指出,其實很多社恐者不缺乏社交能力,而是過度監控自己,難以放鬆反而更緊張。

4、 敏感與共感強烈

心理學家Elaine Aron表示,高敏人的神經系統更細膩,對外界刺激反應更強烈,容易被人羣的能量淹沒,進而選擇退一步保護自己。

1、 接受自己被傷害過

許多社恐人士會責怪自己太膽小,實際上是身體在保護你。恐懼不代表軟弱,而是承認「我有一段需要被理解的歷史」。

2、 練習溫和的暴露

心理學有一種叫做「系統性脫敏」的治療方法,意思是讓自己漸進式地接觸恐懼。貼文中分享,可以先與信任的朋友說一句話,再到小型聚會中發言,最後再挑戰陌生環境說話。

3、 重建安全感

治癒社恐的核心是學習在社交中感到安全,而不是變外向。心理學家溫尼考特提出「足夠好的環境」概念,也就是環境足夠安全,人就會自然成長;因此對於社恐者來說,安全感比勇氣更重要。

不要再因着自己的「社恐」而感到沒自信了!探究根本原因,然後再面對、練習,你也能成爲社交自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