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快遞費,開始貴了

“電商人天塌了。”

最近幾天,社交媒體上常見如此標題的帖子。點進去看,大多數都是在廣東做電商的人爲快遞費上漲而焦慮。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8月4日起,廣東省快遞底價整體上調0.4元/票,單票均價漲至1.4元以上,按照有關部門要求,各家均不得低於1.4元成本價攬收,否則將遭受重罰。8月5日起,通達系(申通、圓通、中通、韻達)已開始執行漲價。

中國新聞週刊從快遞網點、電商從業者及多位行業觀察人士處瞭解到,本輪廣東快遞漲價主要覆蓋的是特價電商輕件及大客戶低價件,尤其是0.3千克以內的包裹。就這一調整是否屬實、後續是否還將有其他梯度的漲價動作,中國新聞週刊分別聯繫前述快遞公司求證,截至發稿並未獲得回覆。

值得一提的是,在廣東之前,另一快遞重鎮浙江義烏已於7月下旬啓動漲價機制,快遞底價從1.1元漲至1.2元。多位受訪者認爲,在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政策下,快遞漲價可能會蔓延向全國更多地區。

漲價

在廣東汕頭做母嬰電商的史芸(化名),是在8月5日凌晨被快遞公司的業務員通知漲價的。

最近五個月,史芸每天都要從倉庫裡發出800多個訂單,其中大多數是嬰兒圍兜,快遞重量集中在0.1千克左右。單量穩定後,她好不容易跟業務員把價格從1.5元談到了1.3元。沒承想如今一紙通知,直接漲價0.4元,比原來的價格還高,庫存單也要按新價格算。

倉庫在東莞的電商賣家鄭宇峰(化名)則是先看到了廣東快遞漲價的消息。原本看到0.4—0.5元漲幅時,他就已經開始擔心自己的賬算不過來。結果現在各家快遞公司業務員跟他說的漲幅是0.7元,哪怕日發3000票也不例外。

“大家交流下來,發現廣東不同城市、同一個城市不同地區的快遞漲價情況不太一樣,現在大家都在找路子看怎麼發貨能便宜點。”鄭宇峰迴憶這幾天的快遞價格時說。他們唯一確定的就是,快遞費真漲了,且不是快遞公司獨自做的主。

事實上,此番漲價,確有政策的推動。

在“反內卷”大政策指引下,今年7月,國家郵政局先後召開黨組會議及快遞企業座談會,強調旗幟鮮明反對“內卷式”競爭, 並表示要進一步加強行業監管,完善郵政快遞領域市場制度規則,依法依規治理行業“內卷式”競爭,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作爲“產糧區(快遞業務量高度集中的城市或區域)”的廣東,則是快遞“反內卷”落地的關鍵一站。廣東省郵政管理局數據顯示,去年,廣東省快遞業務量達到425億件,佔全國的24%,連續16年穩居全國首位;快遞業務收入則爲3040億元,在全國佔比22%。

也正因如此,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廣東快遞價格的調整具有極強的示範效應。

而更早之前,國內另一大“產糧區”義烏便已經邁出了快遞漲價的第一步。7月17日,義烏市郵政管理局召開會議,明確要求將快遞單票價格下限上調0.1元至1.2元,並於7月18日起生效。隨後,中通等公司發出了在義烏的調價通知。

在多位受訪者看來,核心區域快遞漲價後,未來全國預計會有更多的地區跟進,如整個長三角以及福建、河南、河北等新“產糧區”。“業內普遍預期8—9月會看到更多省份跟進,但會以‘產糧區+加盟商虧損嚴重區域’爲主,不會一次性全國普漲。”柏文喜表示。

此外,眺遠營銷諮詢CEO高承遠判斷,在通過特價輕件進行壓力測試後,漲價趨勢可能將覆蓋更多類型的快遞,包括3kg以內的電商件、同城配送,且價格的漲幅可能形成階梯式傳導。

困局

快遞行業的“反內卷”,並非突如其來。

畢竟,中國快遞業轟轟烈烈的價格戰,已斷斷續續打了十幾年。

這場價格戰的源頭還要追溯到2009年。彼時,民營快遞企業剛被2009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賦予了合法身份,不久後“雙十一”大促正式誕生。其後,電商發展進入爆發期,電商快遞數量也隨之高速增長。

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淘寶每天產生的包裹量超過800萬件,佔行業包裹總量的近六成;兩年後,這一數字已達近1370萬,“雙十一”包裹量也首次破億。2015年拼多多成立,再到後續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內容電商的崛起,低價小件商品供給的增加讓電商滲透率進一步提升。華金證券研報顯示,2023年,中國電商零售滲透率達47%,遠高於全球的19.5%。

也正因如此,電商件成了各快遞企業爭奪的重要增量市場,極兔等新玩家也相繼進入市場分一杯羹。

不過,這場增長盛宴也伴着隱憂。爲爭奪電商大客戶和平臺資源,快遞公司在重資產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往往以價格爲主要競爭手段,快遞單票收入隨之不斷走低。甚至一度有部分地區出現“8毛髮全國”的報價。

宏觀來看,根據國家郵政局統計的快遞業務量與收入推算,2007年國內快遞平均單票價格爲28.55元,而到了今年6月,這一價格已下滑至7.49元。

具體到快遞企業,今年6月,順豐、申通、韻達、圓通、中通的票均收入分別爲13.67元、1.99元、1.91元、2.10元、1.99元,而在幾大快遞企業均完成上市的2017年,各家票均收入爲23.13元、3.24元、1.94元、3.68元、1.96元。可以看到,只有中通微漲,順豐、申通、圓通的降幅更是均在40%左右。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運物流分會副秘書長解筱文指出,快遞行業如此低的價格競爭屬於典型“內卷”,犧牲的是服務質量和利潤。

於是一邊是暴力分揀、投遞速度慢、快遞丟失等頻被消費者吐槽,另一邊是“企業基本都維持在盈虧平衡線上”,財經分析人士屈放表示。以今年第一季度淨利潤和快遞業務量簡單計算,加盟制快遞企業中,中通、圓通單票淨利潤還能以毛計,分別爲0.24元和0.13元,韻達和申通則分別只有5分錢、4分錢;直營模式的順豐雖高,但也不過0.63元。

加盟商的日子也並不好過。廣東某快遞加盟網點的負責人陳陸(化名)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其所負責的區域雖快遞量一直很大,但人員成本、油費等上漲,派費還往下走,再加上可能還有未完成指標或被投訴等的罰款,“不虧就不錯了”。

盈利困境之下,此前,中通、韻達等也曾短暫嘗試過小幅區域性漲價。但由於行業競爭格局分散,價格執行機制很難統一,漲價之勢很快被價格戰再次吞沒。

而這一次的漲價,是在國家郵政局“反內卷”推動下進行的,因而在多位分析人士看來,政策與企業的協同漲價機制,或許是快遞行業告別長期價格戰、嘗試扭轉困局的重要轉折點。

價格迴歸理性區間也可能帶來更好的行業生態。“通過提高單票價格保障服務質量,投入資源改善物流效率、提升配送服務水平,以實現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脫離低水平的惡性競爭。”解筱文表示。

只是開始

不過,通往理想的路還只是開了個頭,快遞企業和整個產業鏈仍面臨着不少挑戰。

一個最現實的問題是,以通達係爲代表的加盟制快遞企業能否保證漲價在末端執行到位。

“如果嚴格執行漲價,短期內可能丟失部分對價格極度敏感的客戶。”柏文喜指出,如果快遞企業總部不能將漲價的收益傳導給末端,加盟商仍可能繼續以低價搶奪客戶。解筱文也表示,漲價有可能引發末端對有限市場資源更激烈的競爭。

而即便快遞短期提價成功,在行業同質化競爭本質未改變的情況下,價格戰很容易在監管注意力轉移後捲土重來。

陳陸對此便充滿擔心。在他看來,即便總部統一通知區域調價,但並不能保證網點通過給回扣等方式明漲暗降,甚至“倒貼”地去保或搶客源,“內卷”恐怕很難就此停止。

這或許需要快遞企業與監管部門共同思考,如何在控制價格的同時,防範其他形式的惡性競爭,真正讓快遞價格戰的連續劇迎來大結局。

此外,物流行業專家趙小敏提醒,漲價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同步改善服務質量、優化末端派費結構等,這也是快遞企業需要在鏈條中必須承擔起的責任。

換言之,這需要快遞企業在服務、時效、成本控制等方面開展新的競爭。若在這一過程中無法完成轉變,快遞企業或將面臨被淘汰的局面。

“漲價後,部分競爭力弱、成本控制差的企業難以消化成本壓力,客戶會流向服務好、品牌強的企業。行業會因此加速洗牌,頭部企業憑藉規模、品牌和服務優勢擴大市場份額,中小快遞企業要麼被併購整合,要麼聚焦細分市場差異化發展,行業格局更加清晰穩定。”解筱文也表示。

與此同時,誰來爲這場漲價買單,或許又是另一場交戰。

根據目前廣東的情況來看,其此番快遞漲價的成本正由電商賣家率先承擔。在高承遠看來,體量較小的電商賣家議價能力較弱,或許最先承壓。低客單價行業的處境尤其尷尬,在一件包郵成爲平臺標配的當下,一旦運費上調,這部分商家可能面臨的是“漲價掉銷量,不漲就虧本”的兩難境地。

史芸最近就正在其中煎熬。她給中國新聞週刊算了筆賬,現在每單快遞費漲0.4元,按她銷售的體量,一個月就要多支出近萬元。但她還沒有下定決心給自己的商品漲價,“電商平臺的搜索、曝光機制等跟價格有關,漲價會對銷量有多大影響,我確實也沒法想象”。

因此,最終爲快遞漲價買單的人會否是消費者,譬如購買加價的商品、被設置更高的包郵門檻,又或者是不能失去商家和消費者任何一方的電商平臺,仍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

不過無論如何,這場主動也好、被動也罷的漲價,終究是給了行業一次自我革新的契機。

作者:石晗旭

編輯: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