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Balance 最愛的中傑鞋業連三年賺逾一股本 為什麼敢說「什麼鞋都會做」?
中傑董事長劉安哲認爲,父親劉信國「什麼鞋都會做」的理念,是讓中傑大小通吃、逐步壯大的主要動能之一。記者宋健生/攝影
臺中大雅超過40年的製鞋大廠中傑-KY(6965),年銷4,000萬雙鞋,包括New Balance、UA、lululemon、HUGO BOSS等都是大客戶。總裁劉信國從鞋面加工廠開始起步,第二代董事長劉安哲三姐弟推動轉型,讓中傑成爲全球知名品牌鞋廠的核心代工廠,去年更賺進一個股本,在市場異軍突起。
皮鞋學徒出身的劉信國,早在1978年就和老婆劉何玉鈴投身製鞋行業,最初從鞋面加工廠接受外銷日本訂單開始起步,憑藉着準確的交期,優異且穩定的品質,獲得客戶肯定與信賴。
隨着營運規模擴大,1983年在臺中大雅正式創立中傑鞋業,逐步奠定深厚的根基;1998年爲擴大生產力,強化競爭力,中傑正式走出臺灣、邁向國際,在廣東肇慶投資設廠,後續並積極佈局江西、河南,目前在中國共有10多個生產廠區。
全球佈局 擴充產能
1998年進一步在肇慶擴廠,經營至今40多年,紮下深厚的根基。截至2024年越南共有四座生產基地,印尼、印度的生產廠區也正積極推動中。劉安哲透過全球佈局,中傑將持續擴充生產量能,以滿足品牌客戶需求。
今年3月7日,中傑掛牌上市,並躋身爲製鞋類股股後。中傑去年合併營收269.80億元、年增18.7%,出貨雙數4,056萬雙、年增逾15%,出貨及營收均創新高,每股純益12.22元,也是連續三年賺逾一個股本。
中傑董事長劉安哲(左起)、副董事長劉瓊雯、總經理劉佑軒二代接班,全力推動轉型與國際佈局。記者宋健生/攝影
中傑是New Balance全球三大供應商之一,佔中傑的營收比重超過五成,雙方合作時間更長達40年之久。
而第一代經營時,中傑只負責New Balance日本市場的代工,一直到二代接手後的一次危機,才正式跨入New Balance的核心代工廠的行列中。
當時美國New Balance母公司將日本的股權全數收回,而中傑身爲過去日本地區的代工廠,與母公司的相關單位幾乎不熟悉,一度有被邊緣化的危機。
劉安哲說,當時公司同仁只好開始從頭紮根,一個一個部門建立關係,在有機會單獨會議時,儘量展示自己的長處。中傑有多種鞋款生產的能力,以及精細的製鞋技術,逐步被品牌看到,2016年New Balance在中傑投控設立了「研發中心」,讓雙方關係更進一步。
身爲New Balance全球三大供應商之一,劉安哲強調,中傑致力於成爲世界級鞋品製造商,不僅在產品工藝及品質檢驗、測試高度嚴謹,更爲主要品牌客戶設立「品牌專屬研發中心」,從設計圖、主面料、鞋底及材料等,全面符合客戶需求。
加上研發設計、樣品生產到批量生產的完整供應鏈,品牌研發中心都能與得到高效的回饋與銜接,進而與國際品牌公司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係。
中傑營收成長的主要動能,在於疫情期間獨家代工New Balance的327鞋款長達三年,是New Balance品牌形翻轉的幕後功臣。據瞭解,當時原本327預告一個月要出貨5萬雙,結果開賣後一直追單,巔峰時一個月要生產70萬雙。
也因此,之後New Balance所有訴求生活風格(life style)類的鞋款,中傑都是首要供應商。後來New Balance主打、再度由李知恩(IU)及許瑋寧代言的WRPD蛋殼鞋,中傑也是獨家供應商,顯見雙方合作關係的緊密。
中傑與New Balance的結緣,要追溯到42年前。當年New Balance主動找上門尋求日本線的鞋面代工,因爲日本訂單向來量少且品質要求高,一般代工廠多不願意承接,劉信國秉持着「有訂單就接」的想法,自此與New Balance結下長達40多年的革命情感。
中傑早期以做皮鞋及休閒鞋爲主,承接像美國休閒鞋品牌Hush Puppies、英國製鞋世家Clarks的代工訂單。擁有一身製鞋好手藝的劉信國認爲,「做鞋就應該什麼鞋都要會做,才能服務好客戶。」
什麼鞋都會做 技術通吃
到後來,中傑連運動鞋、戶外登山鞋、高爾夫球鞋、馬靴都做,「什麼鞋都會做」也成了日後中傑能夠通吃各類不同鞋款品牌訂單的最強技術底蘊。
「每次客戶下單,中傑一做出來,總能賣得很好,品牌商都因此增加下單量」劉安哲強調,中傑一直承襲着父親劉信國的理念,因此奠定深厚的製鞋基礎,這也是中傑最大的競爭優勢之一。
劉安哲說,中傑不是最便宜的供應鏈,但絕對是客戶離不開的優質供應鏈。中傑看重品牌的成長性,在篩選客戶時,只要看準了就會長期耕耘,而只要是中傑代工的品牌,就一定會打進該品牌的前三大核心供應商,讓客戶離不開中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