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失衡 臺灣恐成火燒島
(圖/本報系資料照)
高雄興達電廠9日晚間發生火警,現場火光數公里外皆清晰可見,不少居民倉皇逃離,甚至有孩童哭喊「不要住這裡了」。這起事故並非單純的工安問題,而是能源政策隱憂的縮影。新建燃氣機組仍在測試階段就發生重大火警,突顯安全把關尚未到位,居民的恐懼絕非杞人憂天。
興達電廠新2號燃氣復循環機組9日測試期間突爆炸,火光沖天、濃煙密佈,震驚各界。事發後,有環團示警,臺灣目前共12座燃氣發電廠,營運管理應已成熟,然處於測試階段的新機組何以輕易釀成火災,暴露了從規畫、施工到試運轉,不僅存在系統性與管理面的缺陷,更燒出臺電安全的評估漏洞。不僅如此,我國去年以來燃氣設施大幅擴張,如今興達只因一條天然氣管線泄漏就釀成爆炸大火,當北中南的海岸線密集設置天然氣電廠、接收站、管線和儲槽,可能帶來的國土公安危機不容忽視。
當前政府一再高舉「非核家園」口號,卻只能依賴火力電廠苦撐。結果是空污加劇、健康受害,形同以健康換取電力。同時,臺電財務持續虧損,人民承擔電價節節攀升,形成惡性循環。這樣的能源轉型,真的符合全民利益嗎?
更嚴峻的是國土與環境的代價。高雄大樹、美濃山頭被過度開發、山林挖掘殆盡,甚至出現天坑;光電場趁機圈地,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風電機組高聳,不僅噪音干擾周遭環境,更可能增加鳥類碰撞與遷徙受阻的風險;「魚電共生」口號響亮,卻往往淪爲空洞承諾。
墾丁南灣因核三光電工程結合暴雨沖刷,泥沙覆蓋珊瑚,潛水教練痛批水下生態正面臨浩劫。
更令人憂心的是,多起光電開發案件爆出弊端,外界質疑圖利綠能財團,甚至涉及政商利益輸送,讓「綠能」蒙上金權爭奪的陰影。難道這就是綠能轉型的代價?
人民並非拒絕綠能,而是質疑這場「光電世紀陷阱」:政策恐淪爲財團圖利的工具,環境破壞卻由全民承擔。其實,屋頂光電在不影響居民生活與安全的前提下,具推廣空間,但絕不能以破壞國土、犧牲生態爲代價。
施政推動須以民意爲依據,8月23日重啓核三公投結果已清楚展現最新民意,顯示能源方向極需調整。核能不是萬能,但「反核」更不是萬靈丹。若能務實推動「核綠共存」,引進新世代核能技術與更高安全標準,搭配透明的綠能規畫,才能兼顧供電穩定、電價合理與環境永續。
否則,火力發電繼續加壓,國土環境持續受害,臺灣只會在「空污火燒島」的陰影下逐步陷入泥淖。真正的能源轉型,必須正視現實、依據科學,而非讓意識形態與財團利益主導全民未來。(作者爲立法院法制局前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