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灣能源轉型的現實與機會
國內離岸風電逐漸從政策扶持走向市場自立,許多企業和離岸風場簽署購售電協議。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正處在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過去長期依賴火力發電支撐經濟發展,如今卻面臨機組飽和與碳排放壓力,幾乎沒有再擴建的可能。即便推動「去煤改氣」,仍受限於天然氣供應量瓶頸。事實上,燃氣發電原本就是邁向淨零減排的過渡手段,佔比若達5成也不該再多,持續增加反有礙能源韌性與轉型空間。
核能方面,核三廠延役安全檢查至少需二年,即便最終決定重啓,也只能供應約5%的電力。新建核電廠或許是另一選項;不過,光選址就難以啓動社會理性的討論,即使選址順利,從國際經驗來看,新建一座核電廠從環評到完工商轉,耗時十年以上相當常見。至於地熱與其他再生能源,雖具備發電潛力,卻受限於場址和技術成熟度,五到十年內要成爲穩定且具規模化的電力來源,仍有相當挑戰。
更棘手的是,太陽光電近年因環境衝突與社會爭議,恐怕不易再大量擴張;陸域風電因地方社區和中央部會皆持保留態度,實際上也難再推進。當產業和社會同時要求「穩定供電」與「低碳轉型」,此時能兼顧布建速度、發電規模與社會支持的可行性選項,似乎只剩下離岸風電。
國內離岸風電發展歷程可說荊棘滿布,慶幸的是,離岸風電逐漸從政策扶持走向市場自立,越來越多企業和離岸風場簽署購售電協議(PPA),不只是爲了響應ESG,更關鍵的是綠電已成爲擠身國際供應鏈的入場券。
另一方面,離岸風電對臺灣經濟的另一關鍵意義,在於它已成爲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據經濟部投審司統計,2025年上半年外資投資總額1,760億元,其中939.65億元來自離岸風電投資,佔比過半。在赴美投資成爲全球供應鏈重組主旋律的當下,臺灣亟需思考如何持續吸引外商來臺投資,某種程度上,過去這段期間離岸風電扮演着「逆勢資金活水」的角色。
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的渢妙風場與沃旭能源的大彰化西南風場爲例,兩個專案都在今年順利完成百億元等級的新臺幣融資計劃,帶動外國和本地銀行參與,也提升臺灣在國際基礎建設金融市場的能見度。
此外,壽險公司近來也對離岸風電積極參與,業者在追求長期收益之餘,正在向國際展示臺灣市場的投資可行性。倘若這股趨勢能夠持續,將使臺灣更深度嵌入國際永續投資的資本體系(如納入ESG基金投資組合),有助於增加臺灣市場的流動性及發展動能。
從這個角度來看,離岸風電除作爲能源轉型的工具,也是臺灣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的利基所在。離岸風電產業鏈帶來的效益不只電力本身,還驅動金融、保險、工程、製造等周邊關聯產業的同步發展。更重要的是,當外商在臺灣有更多投資佈局時,無形中也讓國際社會與臺灣的經濟與能源安全建立更強的利害關係,有助於強化臺灣在國際地緣經濟中的戰略地位。
然而,離岸風電的發展前景並非坦途,技術、財務及政策波折等挑戰仍然存在。部分案場因施工難度與成本問題延誤進度,開發業者水準不一造成輿論波瀾,區塊開發三之三期更因爲選商規則及時程未明,讓市場瀰漫不確定性,都有賴新內閣團隊展現決心並做出明確迴應。
臺灣能源轉型有其現實挑戰,但也有無窮機會,關鍵在於是否願意大刀闊斧、正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