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玩但不能累!窩囊旅遊爆紅 陸景區推「躺平式」玩法
「窩囊旅遊」成爲這個暑期最熱關鍵詞之一,「能玩但不能累」已然是人們暑期旅遊的共識。(新華社)
「情緒按摩」成新剛需,「窩囊旅遊」是逃避,還是更高級的抵達?(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觀察者網》報導,繼「特種兵旅遊」在大陸爆火之後,「窩囊旅遊」成爲這個暑期最熱關鍵詞之一,「坐電梯登山」「緩降式蹦極(高空彈跳)」「躺平式漂流」…… 「能玩但不能累」已然是人們暑期旅遊的共識。
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上,觀察者網發現,以「窩囊旅遊」爲標籤的短影音、筆記近1億篇,一些介紹「窩囊旅遊」玩法的單個影音瀏覽量高達數十萬人次,從「怎麼玩」到「怎麼玩不累」等窩囊式旅遊「三件套」(電梯爬山、緩降式蹦極、躺平式漂流)討論在持續升溫。
搜索量狂飆17倍!這屆遊客開始集體「擺爛」?
「窩囊旅遊」並非貶義,而是對一種「摸魚式出遊」的戲稱——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走、能不出汗就不出汗。在今年高溫炎熱的暑期,這類「低能耗」玩法對遊客的吸引力簡直勢不可擋。
根據攜程、去哪兒網等多家在線旅遊預訂平臺提供給觀察者網的數據,一些能夠「窩囊旅遊」的景區,門票熱度增幅明顯,有的景區門票搜索量環比6月漲了17倍,還有景區所在地酒店預訂量同比增幅超過五成。數據顯示,8月以來,在線旅遊平臺上「窩囊漂流」搜索量環比增長135%,「窩囊蹦極」搜索量環比增長65%,「窩囊爬山」搜索量環比增長84%。
天津薊州車神架風景區「天空之眼」玻璃觀景平臺搭載的「窩囊版蹦極」成了這個暑期除漂流外,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每天有超過300名遊客排隊體驗。」該景區市場營銷部主任李保剛對觀察者網介紹,與傳統蹦極項目相比,這個蹦極要『小』得多,高度落差大約有25米,主要是考慮到現在相當多的年輕人想玩蹦極又不敢跳的心理,『小蹦極』能滿足這樣一部分遊客需求,既滿足了刺激、冒險的慾望,又獲得了體驗蹦極的樂趣。」
李保剛表示,景區的小蹦極項目,也就是大家所說的「窩囊版蹦極」主打一個輕鬆、舒適,能讓遊客在遊玩中徹底放鬆,「這種旅遊方式其實提供了極高的情緒價值,讓人在旅遊過程中獲得心理、情感雙重滿足。」
在今年暑期,浙江、江西等多個山嶽型景區的爬山電梯引發無數遊客的興趣,「無痛爬山」 也成爲遊客登頂的優選。有遊客在社交媒體發文稱,「你爲什麼登山?因爲電梯在那裡。」
社交媒體上大量相關影音顯示,在高聳的山石之間,一段段自動扶梯呈「之」字型向山頂延伸,遊客站在扶梯上輕鬆地觀賞周圍風景、拍照。有的景區的扶梯兩側還安裝有水霧噴灑設施,營造出「仙氣飄飄」的即視感。
「山一步沒爬,景一處沒落」,有網友在社交平臺這樣說。在許多人看來,不少山嶽型景區的這一波操作很「硬核」也很人性化,主打的就是用一種更省力的方式吸引遊客親近自然。
「安裝扶梯是爲廣大遊客提供更便捷和節省體力的登山方式,尤其受到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歡迎。」湖北恩施大峽谷項目運營部相關負責人對觀察者網介紹,恩施大峽谷戶外扶梯全長688米,單人票價是30元(人民幣,下同),遊客可以選擇乘坐扶梯上山,也可以選擇不乘坐。旁邊有步道供遊客步行上下山。「整座電梯依山勢而建,蜿蜒在蒼翠的山石林木間,與自然景觀融爲一體,海拔高度從1228米升至1428米,提升垂直高度200米。」
該負責人表示,山嶽型景區此類扶梯的安裝不僅是讓遊客多了一種登山選擇,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旅遊服務能力,讓每個人都能實現「登頂自由」。
「又慫又爽」成新哲學,年輕人在用「窩囊遊」找尋什麼?
「能躺着絕不坐着、能坐車絕不走路、怎麼省力怎麼來」這種「懶人旅遊哲學」折射出文旅市場一部分較爲細分和未被充分挖掘的需求。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院長、教授徐虹對觀察者網表示,「懶人旅遊」或者說「窩囊旅遊」的盛行其實有它的時代背景。「當前,我們的文旅市場正在從觀光旅遊時代向休閒度假時代轉變。觀光旅遊考驗人的體力,只有通過自己腳步丈量,才能領略更多風景;但是進入休閒度假時代,就需要我們放鬆身心。」
「在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裡,人們平時已經感覺很疲倦了,外出旅遊就很自然地不想再接受體力上的挑戰,但是又渴望藉助旅行獲得在情感和情緒上的滿足與釋放。於是人們口中所說的『窩囊旅遊』方式應運而生。」徐虹說,「與窮遊、佛系旅遊不同,『窩囊旅遊』項目既要有一定的挑戰性,同時又要追求情感、情緒的上滿足和宣泄,所以,區別於傳統的高空蹦極、峽谷漂流以及爬山等,窩囊版旅遊在年輕人中越來越盛行。」
「同時,目前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每個人都能很快從手機上獲取哪裡好玩、哪裡值得一遊等信息,一旦我們覺得某個遊玩項目比較有趣,也難免想去體驗一番。」徐虹說,「信息的傳播速度和效率助推了『窩囊旅遊』項目的曝光率。此外,這種追求情緒體驗的項目,對於體力不濟的人來說更具誘惑。現在大多數人們外出旅行都希望舒適、緩慢、放鬆,所以『窩囊旅遊』的出現也算是當下旅遊市場適時出現的合理產物。」
「現在的年輕羣體追求高品質的旅行體驗,注重旅行過程中的舒適度和享受。比如乘坐電梯爬山項目,遊客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輕鬆登頂,既節省了體力,又能欣賞到美麗風景。」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張波對觀察者網表示,此外,年輕人的旅行拒絕被定義,他們追求個性與自我認同,不願意被傳統的旅行方式所束縛,而「窩囊旅遊」讓他們能夠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旅行,從而展現自己獨特的、有趣的一面。
在張波看來,「窩囊旅遊」項目參與門檻被極度拉低,這種旅遊形式既舒適又能獲得體驗感的玩法,自然會更具吸引力。
從「特種兵旅行」到「窩囊遊」,變的是旅行方式,不變的是年輕人對旅遊體驗和探索詩與遠方的不斷追求。「他們不糾結於路途中所謂『必須達成』的目標,而是在張弛有度的旅行中尋找生活的平衡,在奔波與停歇之間確立人生的支點。從這個角度講,『窩囊遊』讓旅行迴歸到其本來的意義。」張波說。
作爲景區一線的運營負責人,李保剛表示,「窩囊旅遊」的流行並非偶然,這種旅遊方式的核心精神是「又慫又爽」。就像蹦極一樣,你可以害怕,但跳下去時的表情管理必須到位。「窩囊旅遊」雖然門檻低,但是「成就感」一點不會少,同時對遊客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都沒有過高要求,卻能達到悅己的目的。
「窩囊旅遊」對行業產生影響,但不是發展主流
觀察者網檢索發現,近期以來,大陸全國多地景區推出了「窩囊旅遊」項目、「窩囊套餐」等,並且打出以「輕鬆體驗」爲賣點吸引客流,此舉無疑是目的地景區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捕捉。畢竟,旅行的終極意義不是單純地抵達遠方,更是在過程中釋放自我,讓身心得到真正的休息。與傳統觀念中「跋山涉水、挑戰自我」的旅遊方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窩囊旅遊」重在「體驗過」。
徐虹表示,隨着新生代文旅消費者的觀念變化,文旅市場也在不斷髮生變化,作爲旅遊景區,其產品規劃也應該有創新性,否則就會被新生代消費羣體所淘汰。
「人們對『窩囊旅遊』的需求正在對文旅行業發展產生影響,最顯著的特徵是,景區提供產品的時候,可以將適度體力消耗和能夠達到情緒釋放的遊玩形式進行有機結合,把握好尺度的同時,增強遊客的旅遊體驗和旅遊獲得感。」徐虹說。
「目前來看,所謂的『窩囊旅遊』只是一部分人的旅遊行爲,並不代表整個行業的一種旅遊發展趨勢。「張波表示,「在文旅行業面對這種旅遊現象時,不需要過分強調,因爲年齡並不能作爲產品細分市場的一個標準,文旅行業應該更多地針對不同需求,規劃、打造不同的產品以及設計不同的旅遊場景。」
張波認爲,年輕人的旅遊需求本身就很多元,有人追求舒適躺平式旅遊,也有人熱愛徒步、攀巖、探險等高強度旅遊體驗,這種差異恰好說明,文旅行業應以需求導向爲主,針對不同羣體開發和設計不同旅遊產品。針對偏好輕鬆旅遊的羣體,就開發更多城市漫步、美食探店、民宿躺遊等產品;針對喜歡冒險旅遊的羣體,設計徒步路線、戶外挑戰等場景。「旅遊的核心是『滿足不同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多樣化的產品才能覆蓋更廣泛的需求,這或許也是行業保持活力的關鍵。」
徐虹指出,儘管「窩囊旅遊」正在興起,但這種方式並不會佔據文旅市場發展的主流,也不會取代傳統的相關旅遊項目。「但是業界要關注到這種新興的消費需求帶來的啓示,那就是,遊客的需求在變化,文旅市場也應在這種變化中創新資源供給。從產品體驗方式到項目營銷渠道和促銷手段等,都應該以創意和創新思維來打破既有邊界,在吸引新生代消費者的同時,長久地影響消費者的選擇。因爲只有深刻洞察消費者的情感和心理,敏銳捕捉那些尚未被滿足的潛在需求,才能在市場發展中佔據優勢,提升產品的長期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