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有影片】從日治廳舍到文學殿堂:臺灣文學館的時光記憶

國立臺灣文學館正門

我站在館前望向大門,那歐日融合圓柱讓人彷彿走入異國的時空。這棟建築前身爲日治時期的臺南州廳,由日本建築師森山鬆之助設計,落成於1916年,曾是臺南最高行政機關。經歷了二戰的炮火、戰後的軍政更替,如今蛻變爲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這樣的轉身,是一段不凡的歷程。

拾級而上,我進入這座曾歷經轟炸、修復、再利用的古蹟建築。古老與嶄新並存,館內特別保留部分「殘跡保存」區域,斑駁的牆面與新建材交織,彷彿訴說着文學如建築般,歷經打擊仍堅韌前行。這些「殘跡」不是刻意復舊的修補品,而是日治時期建造時所用的原始磚石與木構件,也有戰後整修時留下的修補痕跡,它們正靜靜地訴說着一棟建築如何跨越百年風雨而屹立不搖的故事。

殘跡保存

殘跡保存

日治時期之重錘式窗戶

我走進常設展《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六大主題彷彿一條時間長廊,把我從島嶼的海聲與文明啓蒙,帶到1980年代的文學爆發,再邁向未竟的未來。

展區

當走入《糖分與鹽分文學賞》的展區,一則則作家的短句如鹽花、如蔗香,勾勒出臺南街頭的風土人情。在這座城市,文學從來不是高冷的象牙塔,而是街角的飯香、人情的濃淡——鹹的真實、甜的抒情,皆是生活的詩句。

我特別被「禁書時代」展區深深觸動。那不是靜態的展示,而是一場對思想自由的深刻省思。查禁書籍的案例、創作者的筆跡、那些因審查而無法問世的文字,一頁頁翻開的,不只是歷史,更是沉默年代裡不屈的靈魂。那刻,我在館內感受到一股沉重卻堅定的力量——寫作是一種抵抗,閱讀是一種力量。

展區

而另一側的「意料之外神展開」特展,則將我帶入另一種文學的風景。那些曾經紅極一時的電影,如瓊瑤愛情、武俠片、新電影浪潮,原來全都從紙上文字而來。我在展場裡爲經典場景配音、重現對白,也看見文學與影像交融的奇幻化學。那一刻,我體會到文學不只是紙上的風景,它也可以是聲音、是畫面,是我們在生活裡無意間進入的片段劇情。

展區

除了展覽外,文學館的空間設計同樣令人驚豔。兒童文學樂園的存在,讓我看到文學教育從小紮根的心意;閱覽區的靜謐角落,更讓人忍不住坐下、翻開一本屬於臺灣的故事。

展區

這趟旅程的最後,見館外依舊有遊客在馬薩式屋頂前取景。臺南的陽光仍暖,午後微風拂過,回望那紅磚牆與圓拱窗,看見的,是建築與生活共舞,文學與記憶並存。來這裡可以閱讀一座城市,也可以閱讀——你自己。

湯德章公園

影片中有更多資訊喔!

如果您對我們的內容有興趣,也一直有想探訪的地點,或是希望進一步合作或討論其他可能性,都非常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也能以電郵與我們聯繫,期待您的建議會成爲我們下一篇文章的靈感來源喔!

#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南旅遊

#臺灣文學

#臺灣古蹟

#文化旅行

#百年建築

#歷史建築

#文學旅行

#殘跡保存

#日治建築

#臺南景點

#臺灣博物館

#歷史與文學

#臺灣歷史

#文學與影像

#禁書時代

#糖與鹽的文學

#臺灣文化

#走讀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