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亂殺政治」到「合作政治」 臺灣該學習日本的民主覺醒

▲臺灣的政治長期陷於藍綠惡鬥,社會議題卻已遠遠超越藍綠對立。(圖/記者李毓康攝)

●吳春城/前立委

日本近日傳出三個在野黨有意聯手推出共同的首相候選人,挑戰自民黨新任總裁高市早苗。雖然政黨輪替尚未發生,但這股合作的風向,已揭示日本社會的政治覺醒,單一政黨獨大的時代正在式微,合作與和解將成爲新的民主常態。

戰後日本自 1955 年自民黨成立以來,幾乎長期執政。雖然社會結構早已多元,但政黨間的權力格局仍高度集中。如今在野黨之間出現「共同推舉首相」的構想,反映選民對傳統權力壟斷的不滿,也代表民主制度內部的一種自我修正機制:當人民的需求變得多樣,政治若仍堅持對抗式思維,終將被民意淘汰。

這樣的趨勢,對臺灣而言特別值得深思。臺灣的政治長期陷於藍綠惡鬥,社會議題卻已遠遠超越藍綠對立。居住正義、能源轉型、邁入超高齡社會以及少子化帶來的人力短缺等問題,早已不是單一政黨能獨力解決的課題。

2024 年選後,民進黨雖續任執政,但立法院未過半,國民黨與民衆黨各自擁有關鍵力量。這意味着,「合作」不再是選項,而是政治現實。

在新格局中 民衆黨角色尤其關鍵

它不僅是第三勢力,更是「中間橋樑」。當藍綠陷入意識形態對立時,民衆黨有機會以理性與務實的姿態推動跨黨協商,讓政治重新回到公共利益的軌道。這樣的中介力量,正是日本在野勢力試圖透過聯合所展現的價值——不是爲了分贓權力,而是爲了恢復政治對話的可能。

然而,現實中的臺灣政黨文化卻令人憂心。政黨之間缺乏互信,不論在議事或選舉中,彼此多以「鬥垮對手」爲主要目標。

「除了自己,沒有朋友」、「除了敵人,沒有夥伴」這種「亂殺一片」的政治心態,不僅削弱治理能力,更使民主失去應有的包容與理性。若政治只剩報復與仇恨,那便不是民主,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專制。

真正成熟的民主,建立在合作與競爭並存的基礎上。政黨可以有不同立場,但應能在公共議題上尋求共識,在人民福祉前讓步妥協。日本在野黨間的聯合風向,提醒我們——民主的核心不是誰贏誰輸,而是能否共同治理、彼此制衡。

臺灣若要走出政治撕裂的泥沼,就必須從「敵我思維」轉向「共治思維」。未來的政治競爭,勝負不僅取決於票數,更取決於誰能代表合作、理性與和解的力量。唯有如此,民主政治才能真正成熟,社會也才能向前。

▼當藍綠陷入意識形態對立時,民衆黨有機會以理性與務實的姿態推動跨黨協商,讓政治重新回到公共利益的軌道。(圖/翻攝自Facebook/民衆黨)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