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積極因素聚集,人民幣匯率有望保持強勁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肖宇(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7月14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2025年上半年貨幣信貸政策執行及金融統計數據情況。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鄒瀾在會上表示,當前,美元走勢仍然有不確定性,但中國國內基本面持續向好,人民幣匯率保持雙向浮動、基本穩定具有堅實的基礎。
進入4月以來,人民幣匯率持續走強,截至7月14日盤中,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一度走至7.16,創下了7個月以來的新高。如果以4月10日爲分界線,那麼年初至今的人民幣匯率走出了一個明顯的“先跌後漲”趨勢。結合近半年漲幅來看,年初至今在岸人民幣兌美元漲幅逾1.8%,而離岸人民幣漲幅更大,接近2.5%。
總結上半年人民幣匯率走強背後的原因及展望下半年人民幣匯率走勢,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觀察。
首先,美元指數走弱可能是人民幣匯率走強的直接原因。因爲按照目前參考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形成機制,我國CFETS人民幣匯率貨幣籃子主要涵蓋了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加元、澳元等24種貨幣。根據雙邊貿易額、外匯儲備比例、跨境結算量和資本賬戶流動情況,可以大致推算出美元權重的佔比。目前市場主流的推測是美元在人民幣一籃子貨幣中的權重佔比大約接近20%。較高的權重使得人民幣匯率很容易受到美元指數影響。自美國政府宣佈所謂“對等關稅”以來,美元指數持續走弱,截至7月14日盤中,美元指數大約停留在97.97上下,和年初的110.17相比,降幅約爲11.07%。在美元單邊下行的環境下,人民幣匯率很難不被動走強。
其次,經濟基本面對人民幣匯率走強形成堅實支撐。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下行已是大概率事件,面對美國關稅,美聯儲在最新的FOMC會議紀要中坦承,美國經濟正在面臨高度的不確定性。尤其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實際GDP竟然錄得負值(-0.5%),創下近三年來最差表現。世界銀行6月10日發佈的最新全球經濟預測顯示,預計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僅爲2.3%,爲2008年以來最低水平。反觀中國經濟基本面,全球最爲完備的工業體系及龐大且有潛力的內需市場,使得中國正在成爲全球經濟增速萎靡大背景下最爲寶貴和稀缺的資源。所以外資普遍看好中國,這對人民幣匯率走強形成了堅實支撐。關於這一判斷,可以從離岸人民幣和在岸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差異得到佐證。近半年以來,離岸人民幣漲幅約爲2.5%,高於在岸人民幣約1.8%的上漲幅度。這充分說明,國際資本對人民幣的看好。畢竟,作爲堅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實力和增長潛力毋庸置疑。
當然,觀察人民幣匯率也不能忽視資金面的因素。具體來說,2025年一季度的資產賬戶和經常賬戶顯示,我國經常賬戶錄得順差已是鐵定事實(最新數據爲1656億美元)。而我國資本與金融賬戶自去年以來承受着一定的逆差壓力。在此背景下,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就顯得尤爲重要。
展望下半年,人民幣匯率依然有望保持強勁。這既有中國經濟的強勢託底,也有外部市場環境變化導致的積極因素。自2015年“8·11”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定價邏輯有從“貿易結匯”向“中美利差”轉移的趨勢。在當前美聯儲持續保持較高利率不變但降息預期逐漸升溫,尤其是在特朗普持續對美聯儲施壓的大背景下,美聯儲的獨立性或已經遭受重創,下半年啓動降息的可能性正在急劇增加,這毫無疑問會增加其他非美貨幣的吸引力,人民幣幣值穩定的外部因素正在集聚。
最後,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雖然美聯儲降息的可能性正在增加,但美國關稅政策導致美元走勢依然面對較大不確定性。對比之下,中國貿易政策保持穩定,制度型開放不斷提速,國內基本面持續向好,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人民幣匯率在雙向波動中保持穩定的基礎十分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