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接口醫療服務“官方價”出爐,臨牀應用駛入快車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閆碩 北京報道
腦機接口(BCI)服務價格話題再引行業關注。
據央視新聞報道,爲支持藥品和醫療器械創新發展,國家醫保局制定新上市藥品首發價格機制,新增了100多項與醫療新技術相關的價格項目。其中,神經系統類立項指南統一設立“腦機接口置入費”“腦機接口適配費”等價格項目,腦機接口技術成熟獲批進入臨牀後,可快速進入臨牀應用並收費。
目前,湖北、浙江、江蘇已發佈相關服務價格。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025年可以說是腦機接口技術爆發的元年,但是要想大規模落地,還需要5至8年的時間。國家醫保局爲腦機接口設立的置入費、取出費和適配費,將有效推動該技術的臨牀應用進程,同時能增強資本市場對腦機接口領域的投資信心,進而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加速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
腦機接口是在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創建信息通道,實現兩者之間直接信息交互的新型交叉技術。根據硬件接入方式的不同,腦機接口可分爲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醫療領域是當前腦機接口主要應用場景,2024年中國腦機接口醫療領域應用佔比約爲46%。
今年以來,我國腦機接口領域利好消息不斷。國家持續推出相關政策推動腦機接口發展,北京、上海、四川等地也相繼發佈腦機接口相關產業培育行動規劃。另外,北京、武漢、廣州、深圳、上海、新疆等多地陸續建立腦機接口臨牀轉化中心。由此可見,腦機接口技術正加速從實驗室走向現實。
臨牀收費路徑已經鋪好
近年來,隨着神經科學與工程技術的迭代發展,腦機接口取得不少突破。與此同時,國家也持續推出系列政策推動腦機接口的發展。
今年3月,國家醫保局印發《神經系統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其中爲腦機接口相關醫療服務價格單獨立項,設立了“侵入式腦機接口置入費”“侵入式腦機接口取出費”“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適配費”等價格項目。
這意味着,一旦腦機接口技術成熟,快速進入臨牀應用的收費路徑已經鋪好。各地對接落實立項指南後,腦機接口醫療收費將有規可依。
此後,各地醫保部門迅速跟進,目前已有湖北、浙江、江蘇發佈相關服務價格。3月底,湖北省醫保局率先發布腦機接口醫療服務價格,侵入式腦機接口置入費6552元/次,侵入式腦機接口取出費3139元/次,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適配費966元/次,其中置入與取出等手術類項目服務兒童時,每次加收20%費用。項目價格爲全省最高限價,不得上浮,下浮不限。
5月12日,浙江省醫保局公佈腦機接口相關醫療服務價格。適配費、置入費、取出費的價格分別爲每次960元、6580元、3150元。其中置入費與取出費兒童每次加收30%。7月29日,江蘇省醫保局公示腦機接口相關醫療服務價格,適配費、置入費、取出費的價格分別爲每次966元、6600元、3200元,置入費與取出費兒童每次加收30%。
侵入式置入/取出與非侵入式適配,幾乎涵蓋了當前最有可能大規模臨牀轉化的兩大主線。“醫保局設立這三個收費項目,對腦機接口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事實上,很多新技術應用不起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爲沒有統一的服務價格。”金春林向記者表示。
在價格合理性方面,以湖北爲例,參考2024年7月發佈的武漢市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內容,其中三級醫院的神經系統手術大類價格多分佈於2000元—7000元,可見侵入式腦機接口置入費的價格符合該區間上沿。太平洋證券認爲,該價格客觀、合理,體現了湖北醫保局支持醫療創新、推動腦機接口技術的快速落地。
談及相關價格的設立對未來腦機接口被納入醫保有何影響,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員仲崇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醫療服務價格改革體系的核心目標之一,是支持臨牀創新、滿足醫患雙方的實際需求。結合當前腦機接口技術的臨牀轉化進展及實際應用案例的增長趨勢,隨着其發展進入更成熟的階段,必然需要更充足的資金保障。
“屆時,醫保部門等相關方或將共同探討在醫保支付框架下,如何調整腦機接口相關醫療服務價格及規範運行管理。具體而言,基於‘量價關係’,相關服務價格可能適度下調。基於‘量質關係’,診療全流程可能需要繼續規範。”仲崇明說。
臨牀轉化再加速
國家醫保局爲腦機接口醫療服務制定收費標準,標誌着這項長期處於科研語境中的技術正式從實驗室走向臨牀應用,開啓了產業化發展的新階段。
今年5月17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腦機接口臨牀與轉化病房正式揭牌,成爲我國首個將腦機接口技術應用於臨牀的病房。此後,武漢、廣州、深圳、上海、新疆等多地陸續建立腦機接口臨牀轉化中心。
仲崇明指出,多地腦機接口門診或病房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腦機接口當下首先需要臨牀試驗和真實世界數據支撐,這是最基礎的利好。多地相繼建立,不是單打獨鬥,體現整體快速發展的形勢,且有利於相互比較、結果驗證。
金春林也認爲,多地建立的臨牀轉化中心可以形成發展氛圍,有利於腦機接口生態的打造,企業參與積極性也較高。更重要的是部分患者在試驗中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6月,中國科學院官網發佈消息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與相關企業合作,成功開展了中國首例侵入式腦機接口的前瞻性臨牀試驗,標誌着我國在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上,成爲繼美國之後全球第二個進入臨牀試驗階段的國家。
IQVIA艾昆緯中國人工智能和創新業務負責人張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能夠進入臨牀試驗,說明中國自主研發的高等級腦機接口技術實現了從實驗室向醫療臨牀應用的實質性跨越。同時也說明在監管方面有相應的關注和創新,因爲如果試驗涉及開顱手術,監管和倫理審查門檻較高,也就需要高度專業化、創新化的管理。此外,單就腦和神經科學而言,腦機接口技術也有可能和我國自主並且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碰撞出新的應用高地。
隨着臨牀轉化加速,巨大的市場潛力正逐步顯現。麥肯錫預測,全球腦機接口醫療應用市場規模有望在2030年達到400億美元,2040年達到1450億美元。其中,以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爲主的市場規模預計2030年爲150億美元,2040年爲850億美元;以情緒評估與干預爲主的醫療消費市場規模預計2030年爲250億美元,2040年爲600億美元。
腦機接口走向大規模落地還有很多瓶頸需要突破,“首先在數據採集與解釋方面,非侵入式腦機接口信號傳遞較差,侵入式比較清晰,但核心挑戰在於生物相容性,大腦會對置入的異物產生排異反應,因此對材料的要求比較高。其次,侵入式腦機接口也需要解決能耗的問題,需要考慮電池容量。”金春林表示,同時還需要考慮成本問題,小範圍試驗可以不太考慮成本,但要想大範圍推廣,必須要低成本。此外,還面臨安全性、法律法規以及倫理等問題。
腦機接口的發展需要政策的持續支持。金春林建議,可以爲腦機接口設立專項審評審批制度、設立重點研發項目,並及時進行醫保定價。同時,在倫理和臨牀方面,需加強體系化探索與規範構建。此外需加強人才培養,加強醫院、企業等主體的合作,推動腦機接口實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