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每天1斤楊梅狂吃20天要做血透!這樣吃楊梅不用擔心

圖片來自:pixabay.com

又到了吃楊梅的季節。

今天有新聞報道稱,台州一位大叔病情危重,要做“血透”。他基本每天吃下一斤多,從6月初開始,已經連續吃了20來天。結果忽然渾身乏力,雙腿都擡不起來,去醫院檢查發現他血鉀7.24mmol/L,已經超過6.2mmol/L的危急值;已達到尿毒症期,且又合併高鉀血癥,病情屬於危重階段了。

高鉀血癥是怎麼回事?吃楊梅真的會導致高鉀血癥?還能放心吃楊梅嗎?

1

高鉀血癥是怎麼回事?

高鉀血癥是指血液中鉀離子的濃度異常升高。正常情況下,鉀是身體內維持正常細胞功能所必需的電解質之一。然而,當鉀的攝入過多或排泄能力受損時,血液中的鉀濃度可能升高,導致高鉀血癥。

高鉀血癥在總人羣的患病率約爲 2%~3%。一項中國高鉀血癥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中國門診患者高鉀血癥患病率爲 3.86%,其中 CKD 患者高鉀血癥的患病率高達 22.89%

高鉀血癥可以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

■腎功能不全:腎臟是排除體內多餘鉀離子的主要機制之一。當腎功能受損,無法有效排出鉀離子時,鉀離子在血液中積累,導致高鉀血癥。

■某些藥物:某些藥物或治療方法可能干擾或抑制鉀離子的正常排泄。例如,利尿劑(如螺內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非甾體抗炎藥等可能影響腎臟對鉀離子的排泄。

■細胞破壞:細胞破壞會釋放細胞內的鉀離子。這種情況可以在創傷、燒傷、組織壞死、酸中毒、溶血性貧血等情況下發生。

■高鉀飲食:食物中富含鉀的食物攝入過多,尤其是對於腎功能不全的人羣,可能導致高鉀血癥。富含鉀的食物包括香蕉、土豆、西蘭花等。

■內分泌失調:某些內分泌失調病症,如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酮症酸中毒等,可能導致高鉀血癥。

■高鉀血癥的遺傳性疾病:少見的一些遺傳性疾病,如遺傳性高鉀血癥(Familial Hyperkalemia)等,會導致體內鉀離子的正常調節受損。

圖片來自:pixabay.com

2

吃楊梅會導致高鉀血癥?

食物中的鉀含量因種類而異,而楊梅的鉀含量並不算很高。一般來說,對於健康人羣,適量食用楊梅通常不會導致高鉀血癥。

但是,如果已經患有腎功能損害、慢性腎臟疾病、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疾病,或者正在服用某些藥物(如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就需要更加謹慎控制鉀的攝入量。

關鍵點在此。圖片來自:微博

這個新聞報道中的林先生【自己既往有糖尿病史,並且腎功能不好,平時也不注意監測相關指標,最近突然出現乏力纔來就診。】這纔是關鍵。

實際上,正常人攝入富含鉀的食物通常不會引起高鉀血癥,但是慢性腎臟病患者由於腎功能受損排鉀能力下降,容易出現高鉀血癥。

所以,正常人吃楊梅不用太擔心啦。比如按照膳食寶塔,每天吃200-350克,是不用擔心的。

每天吃一斤,我是不推薦的哈,本身它的糖分也比較多,多吃不利於血糖控制,還容易長胖,最關鍵的是——還會增加花銷。

圖片來自:pixabay.com

3

楊梅生蟲,還能吃嗎?

很多人可能都看到過楊梅里鑽出一條小白蟲的圖片、視頻,不少人都會覺得很噁心,就不敢吃了。

我前幾天就發現我媽買的楊梅放冰箱裡後來爬出了好多蟲子……

自己拍的。買的楊梅也看到小白蟲了。

其實,這種小白蟲是果蠅的幼蟲,雖然說它也會加速楊梅的腐敗,但人吃進身體裡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還能補充一點蛋白質。

首先,這個小白蟲跟蒼蠅其實是不一樣的。

很多人看到小白蟲就會聯想到蒼蠅、蛆,然後引申到廁所……越想越覺得噁心。

其實,這種小白蟲是果蠅的幼蟲,它從蟲卵到長成幼蟲的過程都是在楊梅果實裡的,還是很乾淨的,而且,小白蟲本身也比較愛乾淨,基本沒有接觸過其他的細菌。

另外,果蠅的生存溫度通常在是35-36℃左右,如果超過曾溫度很快就會死去。也就是說,這些幼蟲被你吃下去之後,在37℃的體溫中根本活不久。即便它活着到達了胃裡,也會被胃酸殺死。所以,從食用角度,它其實並不會有什麼安全問題哈。

當然,如果你仍然覺得噁心、有心理陰影,可以先用鹽水把楊梅泡10分鐘左右,果蠅幼蟲會自己浮出。再用乾淨的水衝一遍,就能放心吃楊梅了。

再退之,如果還是覺得難以接受,那就丟了吧。吃美食本來是爲了讓自己身心愉悅,何苦爲難自己?!

參考資料

[1] 邊佳明 左力 趙厚宇 韓旭. 中國門診患者高鉀血癥分佈及診療現狀的流行病學研究[J]. 中國血液淨化, 2020, 19(11): 726-729.

[2]中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鉀血癥管理指南工作組. 中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鉀血癥管理指南[J]. 中國血液淨化, 2022, 21(增刊): 1-16.

[3]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專家組. 中國慢性腎臟病患者血鉀管理實踐專家共識[J]. 中華腎臟病雜誌, 2020, 36(10): 781-792. DOI: 10.3760/cma.j.cn441217-20200721-00139.

封面圖片來自freep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