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 徐玉富、徐仁樑父子 獲天然漆技術保存者

南投縣龍南天然漆博物館長徐玉富(右三)與兒子徐仁樑(右一)榮獲天然漆產業技術文化保存者,埔里鎮長廖志城(右二)等人23日前往祝賀。(埔里鎮公所提供/楊靜茹南投傳真)

臺灣天然漆產業已有百年曆史,埔里鎮曾是天然漆重鎮,其中龍南天然漆博物館長徐玉富與兒子徐仁樑深耕此領域逾1甲子,父子榮獲天然漆產業技術文化保存者,埔里鎮長廖志城23日前往祝賀,感謝他們的貢獻。徐仁樑說,他遵循父親理念保存「天然漆」的工法和技法,盼發揚天然漆的文化與產業價值。

埔里適合漆樹生長,天然漆主要成分爲漆酚,是堅硬耐高溫、防水抗腐蝕的塗膜,早期應用於食器、傢俱、佛像、建築彩繪等表面裝飾與保護,全盛時期埔里鎮上約2萬人靠天然漆產業維生,隨着化學塗料普及,天然漆產業沒落,徐玉富毅然設立龍南天然漆博物館,「天然漆產業技術」日前登錄爲南投縣珍貴無形文化資產,徐玉富、徐仁樑父子也獲天然漆產業技術文化保存者。

徐玉富說,日據時代家族承襲「臺灣殖漆株式會社」的煉漆技術,他今年78歲,是第五代,面對產業式微,他成立博物館傳承天然漆完整製程與漆藝,近幾年更投入天然漆抗癌研究及漆茶、漆咖啡等開發,所幸兒子徐仁樑傳承家族產業、鑽研煉漆技術,他也在女兒徐苑菁協助下完成著作《臺灣天然漆百年史》,盼天然漆繼續在埔里發光。

廖志城表示,天然漆產業技術涵蓋漆樹育苗、種植、採收,每棵漆樹年產漆液僅約250克,經過濾、加熱、攪拌等工序,漆液煉製後爲「精製漆」,制漆工序嚴謹並環環相扣,隨着化學塗料普及,天然漆產業沒落,但徐玉富父子不僅技術純熟,還把快消失的漆文化留住,發展成具教育、觀光與文化推廣功能的博物館,期許未來有更多年輕人願意學習這項珍貴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