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三段2老帳篷吹壞活活凍死 雪羊揭最佳保命地點:這2點不能不記

南三段與馬博橫斷、奇萊東棱、幹卓萬並列爲四大魔王百嶽,時常傳出死亡山難,許多死者還是登山經驗數十年的資深山友。(圖/資料照)

2名資深老山友攜帶一名8歲男童攀登南三段,途中遇到楊柳颱風襲擊,導致山難發生,僅留男童獨自存活,事件引發社會議論。對此資深登山專家、山嶽攝影師雪羊(本名黃鈺翔)就揭露保命「三重保險」,同時透露遇到颱風時該如何選擇躲避狂風大雨的最佳保命地點。

雪羊在臉書粉專「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發文表示,長程縱走有別於一般登山,入山一週起跳是基本,行程若超過兩週,已足以讓颱風從無到有,所以再怎麼依據天氣預報更改行程,終究有可能在行程中遇到颱風。而可樂可樂安山位置在南三段核心區,是一個行程中要密切注意天氣預報、做出相應修改策略,就不應該在那裡才就地躲颱風的位置,這支3人的登山團究竟遇到何種狀況,導致他們在那邊硬頭皮扛颱風,隨着2位長輩的死亡已不可考。

雪羊表示,這次2名老手的死因,是在山上用帳篷躲颱風,導致活活凍死,因爲高山上臺風下的雨是冰的,非常容易失溫。此時就該注意「三重保險」,一是密切注意天氣,決不戀棧,該撤就撤;二是找尋避風處提前判斷紮營避難與否;三是長程縱走務必選用堅固帳篷。

雪羊說,現在比以前方便許多,百嶽路線中幾乎每天或是每3天就會遇到一個「4G地形」,爬山遇到訊號第一件事就是跟留守人報平安,第二是打開氣象署或Windy APP看天氣,決定是否要撤,此次山難路線訊號點確實不多,但內嶺爾山到義西請馬至山間的棱線上還是有訊號,當下就應該可以判斷颱風來襲時隊伍會抵達何處,那時若撤退就有充足時間,從事後來看,高機率2名老手並未修改行程,但也有可能認爲撤退會過不了溪纔會繼續向前。雪羊強調,只要每天把握訊號觀察天氣,安全分數就已經90分了,畢竟颱風速度超乎預期造成走不掉的狀況真的沒那麼常見。

雪羊繼續說,萬一真跑不掉,決定要紮營在哪裡就是最重要的,躲颱風少說2天起跳,太早紮營會浪費食物,太晚又只能紮在狀況不佳的地點,因此務必注意兩點,一是尋找「健康無枯木的森林凹谷,並找到背風的避風掩體」;二是千萬不要找「毫無遮蔽的草坡、懸崖崩塌地與溪流附近、低窪地」。

最後則是準備堅固的帳篷,雪羊指出颱風吹落的枝幹非同小可,這次山難就是帳篷被颱風撕裂進水導致失溫,南三段平常就風大,更遑論颱風來襲,堅固的帳篷遇到極端情況,例如風向改變或方向搭錯同樣會垮,因此前兩道保險相當重要。

文末雪羊感嘆,能在野地裡保護自己的並不是山屋與政府,而是自己的知識與裝備,前者尤其重要,期望未來能有更多人重視長程縱走的風險管理。他也反擊說出8歲爬百嶽年紀太小的酸民,因爲比臺灣所有山嶽難度高出好幾倍的馬特洪峰,史上最年輕的登頂者也是8歲。「限制我們能去哪的,一直都不是年齡,而是教育、訓練以及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