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慢性痛找無原因 醫揭「傷害可塑性疼痛」特徵:神經過度反應
▲長期有偏頭痛、肩頸痛等問題難改善,要注意可能是「傷害可塑性疼痛」。圖非當事人。(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45歲韓先生多年苦於肩頸痛、偏頭痛,數度就醫仍查無原因,還被懷疑是「太敏感」,直到在大醫院接受完整評估,才確診是近年疼痛醫學領域新增的「傷害可塑性疼痛」,屬於沒有明顯組織損傷卻長期疼痛的特殊類型;醫師說,若長期反覆疼痛,或疼痛程度與檢查結果不符,別靠意志力硬撐,應尋求專業診斷。
新竹臺大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陳鬱欣說明,慢性疼痛常被誤以爲沒傷口不會「真的痛」,但傷害可塑性疼痛是神經系統對疼痛訊號過度敏感、放大引起,故即便沒有明顯組織或神經損傷,仍可能感到劇烈不適,常見相關疼痛包括纖維肌痛症、偏頭痛、緊縮性頭痛、顳齶關節障礙、慢性肩頸痛與慢性下背痛,病人可能有刺痛、壓迫感、抽痛或難以形容的痛。
陳鬱欣指出,這類患者往往同時伴隨情緒障礙,例如焦慮、憂鬱,且疼痛常隨時間、心情、睡眠狀況而起伏,因此容易被誤解爲「裝病」;此外,除疼痛本身,病人還可能出現疲勞、睡眠失調、認知困難等非疼痛症狀,並對聲音、光線或碰觸高度敏感,甚至連手機低音量播放都可能造成不適。
根據研究,此類病人中的女性多於男性,重要風險因子則包括缺乏運動、肥胖、睡眠障礙、壓力、焦慮與憂鬱,而幼年若遭受不良對待,也可能提高日後罹患風險;此外,遺傳背景亦與疾病形成有關,推測和體內血清素、正腎上腺素迴路的功能調節有關。
針對治療策略,陳鬱欣強調,除了藥物,患者認識疾病本質是關鍵,且應改善生活習慣,透過抗發炎飲食、提高活動量等,可增加天然止痛瑪啡腦內啡的分泌,並建議控制體重以降低體內發炎,也最好在固定時間就寢,或學習正確、有效應對壓力的方式,都有助減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