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竟和細胞「缺電」有關 醫揭電磁脈衝治療可助緩解
▲三總運動醫學暨智能恢復中心主治醫師吳佳駿。(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下背痛、關節炎等疼痛擾人,甚至發生有越來越年輕的跡象。醫師指出,人體平均由60兆個細胞組成,細胞膜電位不足是細胞生病的源頭,可能導致組織或器官疼痛、炎症、 水腫、缺血等情況,也讓慢性疼痛纏身。電磁脈衝治療可以讓細胞再次充電,達到促進修復、抗發炎與代謝調節,進而可以緩解疼痛。
慢性疼痛是一個相當普遍卻很嚴重的問題,根據臺灣生理與神經回饋學會提供數據,臺灣約25%的人口有慢性疼痛的症狀,而社區老年人口因各種疾病引起疼痛的盛行率更高達35%-48%。
然而慢性疼痛可能和細胞缺電有關!三總運動醫學暨智能恢復中心主治醫師吳佳駿說明,健康的細胞會輸送氧氣、水分等營養到身體各部位,並排走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得靠足夠的膜電位才能維持細胞功能運作正常。
吳佳駿指出,當身體發生疾病或有損傷時,細胞的膜電位不足或僅餘少量膜電位,難以將營養和氧氣有效供應到其他細胞,而代謝廢物亦無法排走,最終導致組織或器官疼痛、炎症、 水腫、缺血及其他疾病。
過去國際研究發現通過高強度短脈衝的電磁場刺激細胞或組織的生物電活動,以促進修復、抗發炎及代謝調節。吳佳駿說明,當患有疾病的細胞受到離子誘導磁場的激活,提高其細胞膜電位即可恢復調節及運輸的功能,簡單的說,就是讓細胞再次充電。
吳佳駿表示,三總引進電磁脈衝治療,透過非侵入式技術幫助細胞恢復電位與離子平衡,可同時提升大循環、微循環與微血管的律動。目前初步應用在關節炎、骨折癒合、肌肉拉傷及神經性疼痛等領域,對於長期複發性疼痛患者、運動傷害、關節疼痛可作爲治療的另一種選擇。
吳佳駿分享,他曾收治一名60歲女性,右膝嚴重疼痛無法行走,經磁振攝影發現脛骨、股骨骨缺血及壞死,經過電磁脈衝治療三個療程,疼痛改善,更恢復行走能力。
不過這項治療目前並無納入健保,每次療程須自費數千元。吳佳駿表示,須接受治療次數和患者狀況有關,後續治療個案數量增加後,有望透過AI數據分析來預測個人治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