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考古 4千年前先民 可能吃魚皮湯

臺南考古中心於南科「三民路遺址」地表下4米處發現大面積的魚鱗堆積,圖爲清整後的魚鱗近照。(臺南市文化局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南科考古有新發現!臺南市政府辦理南科滯洪池抽水站工程,前期調查在善化區南關裡三民路發現史前遺址,委託臺南考古中心搶救性發掘,於南科高鐵橋下1處4000年前遺址的灰坑地表下4米處、挖掘出逾1公尺大型魚鱗堆積與有機質殘留,推測史前人類已知剝除整片魚皮,這也是臺灣少見的史前生態遺留現象。

爲配合南科周邊特定區開發,南市府於南科規畫市地重劃案,計劃施作滯洪池抽水站工程,因鄰近高鐵禁限建範圍及泄水坡度高程設計等因素,無法變更設計,進行搶救發掘,於公滯7、8用地啓動考古調查,發現密集考古遺留,暫定爲「三民路遺址」。

臺南考古中心表示,灰坑爲史前人類埋設垃圾處,此次在灰坑發現分佈超過1公尺的大型魚鱗堆積,伴隨出土的還有鬼頭刀魚骨、獸骨與貝類等遺物,另也挖掘石器、陶器、人骨及東部玉器出土,顯示當時人羣已具跨越數百公里的物質交流網絡。

臺南考古中心主任劉亭攸表示,在灰坑發現滿布的小碎片經顯微鏡觀察,有特殊紋路,進一步確認是魚鱗。由於過去從未有類似發現,團隊都感到相當驚喜,也引發熱烈討論。

劉亭攸說,推測這些魚鱗是因整片魚皮被剝除後遺留,否則魚鱗位置不會堆置得這麼相近,至於背後行爲仍需配合古環境分析以及更多樣本,才能驗證確切意涵。遺址現場調查前後耗時1年多,最近分析完成相關出土文物成分纔對外發布成果。

文化局表示,此次搶救性挖掘出土成果,讓現代人得以窺見史前人類多元的生態利用方式。但「魚鱗堆積」背後可能隱含整片魚皮剝除使用,也讓人不禁聯想「4000年前的先民就懂得吃魚皮湯?」文化局長黃雅玲說,這不僅激發考古學界討論,也讓大衆在想像與推論中,更貼近史前人類的生活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