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不屬於鼠疫自然疫源地,春季出遊注意遠離野生動物
從表情包上的尖叫土撥鼠,到《哪吒2》中的呆萌土撥鼠,近年來,這一“萌物”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和喜愛。前不久,上海一女子網購了一隻“狀態不佳”的土撥鼠,發帖吐槽後,有網友指出這隻土撥鼠的真面目——喜馬拉雅旱獺,這種野生動物也是鼠疫的儲存宿主。什麼是鼠疫?會不會傳播?我們究竟還能不能跟土撥鼠“友好見面”?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南京市疾控中心消毒與病媒防制科主任醫師張守剛。
鼠疫病死率超68%,飼養土撥鼠不可取
上海女子網購土撥鼠事件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許多人也意識到了背後隱藏的風險——鼠疫。張守剛介紹,喜馬拉雅旱獺是鼠疫的儲存宿主,鼠疫是甲類傳染病。據瞭解,我國僅有兩個甲類傳染病,另一個則是霍亂。
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烈性傳染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傳染性強、傳播迅速等特點。第一次鼠疫世界大流行(541~750年)——查士丁尼瘟疫,致東羅馬帝國人口減少40%,距今千年。現在,鼠疫依然存在,1950年至2019年期間,我國喜馬拉雅土撥鼠疫源地共發生1049例人類鼠疫病例,其中721例死亡,病死率爲68.73%。
按照齧齒動物和蚤類的分佈特點,我國有十二塊鼠疫自然疫源地,分佈在19個省(市),大都在邊遠山區或草原;南京不屬於鼠疫自然疫源地。但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網絡購物越來越發達,張守剛提醒,不要從網上購買野生動物及土撥鼠進行飼養。
多種傳播方式,圍觀土撥鼠也很危險
看似憨態可掬的土撥鼠,實則是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釘子戶”。記者在社交平臺上發現,近年來,不少人去草原遊玩時,會特意尋找土撥鼠合影,甚至近距離投喂土撥鼠,這一行爲非常危險。
其實,鼠疫傳播的方式,不僅僅是通過抓咬。張守剛介紹,土撥鼠作爲野生動物,攜帶的病原體不僅存在於其分泌物中,也通過跳蚤叮咬、密切接觸、氣溶膠傳播等方式傳播給人,造成鼠疫流行。張守剛提醒:“除鼠疫外,旱獺還可能傳播出血熱、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等疾病。”
人一旦感染,24小時內可能發展爲致命肺鼠疫。張守剛強調,接近、投喂、觸摸土撥鼠都是非常危險的舉動,甚至不建議遠觀。
春季出遊,三招練成“護體神功”
雖然鼠疫危害大,但可防、可控。張守剛給出了三條出遊時的防護建議,第一,穿淺色的長袖、長褲,建議將褲腿塞入襪子裡,這樣較容易發現爬到腿上的媒介昆蟲,方便及時處理;第二,可以購買含有避蚊胺的驅避劑,在裸露的皮膚上,褲子、鞋子上進行噴灑,避免叮咬;第三,在野外遊玩結束以後,及時洗澡,檢查身上有沒有蜱蟲、跳蚤,以及叮咬的痕跡,如果出現不適,要及時就醫,並告訴醫生自己的旅遊史。
如今,不少動物園、野生動物樂園裡也開設了土撥鼠觀賞互動區。我們還能不能進行觀賞?張守剛表示,正規動物園的土撥鼠通常經過健康檢查,環境也經過處理,相對安全,“但市民們在遊玩時仍需遵守園區規定,注意避免直接觸摸,尤其是避免用手接觸口鼻等部位;不要隨意投喂”。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梅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