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化瑞峰國小將吹熄燈號 「在校3餐」留下最溫暖篇章
臺南市南化瑞峰國小不敵少子化,下學年起停辦,併入北寮國小。記者鄭惠仁/攝影
不敵少子化,臺南市去年有4所國小的分校停辦,今年再有4所國小停辦,接着南化瑞峰國小也將在明年8月1日吹熄燈號併入北寮國小。這所全市唯一「極偏」,也是「在校3餐」的國小,30年來以生態教育爲特色,而師生間如家人般的緊密情誼,將爲國內偏鄉教育寫下溫暖而深刻的篇章。
瑞峰國小位在深山中,南179線從旁而過,由於此公路經過臺南的公路最高點,瑞峰國小被稱「最高學府」,關山裡人口有1千多人,但實際居住僅約兩百人,受少子化影響,學生逐年減少,目前國小生9人,今年一年級新生0人。也因不敵少子化,教審會通過,下學年度停辦,併入車程超過40分鐘的北寮國小。
校長王怡仁在受訪時表示,瑞峰國小的特色課程始於1995年,由曾獲「史懷哲教育獎」的林瑞昆、陳彩芳老師夫婦發起,最初只是帶領學生在溪邊探索與觀察的遊玩活動。在歷任校長的支持下,後來發展爲全校性的特色課程,設立「瑞風日」,每週三全校師生共同上課,探討生態與全球環境議題。
學校更打破年級建制的「家族式學習」,將全校學生以動植物爲名分3個家族。學生在6年中會輪流加入不同家族,進行深度的主題式學習。王怡仁分享「我兒子因爲參加了蜘蛛家族,深刻理解到蜘蛛在生態中的角色,回家後甚至會挺身而出,阻止家人傷害家中的益蟲(白額高腳蛛)。」。這種將生命教育融入生活的教學方式,讓每個孩子都成爲守護環境的「小小解說員」,並在相關比賽中屢獲佳績。如今因學生數過少,家族課程已轉爲全校性的綜合生態課程。
瑞峰國小用溫暖填補偏鄉的缺口,校長說,2006年發現有學生因家長一早務農,只能拿餅乾和冰棒果腹,營養堪憂,決定爲學生準備早餐,後來連午餐也提供,成爲「在校3餐」國小,經費全都來自水庫回饋金與樂活基金會等團體的贊助。如今,孩子們早上七點到校吃早餐,下午四點放學後留校課輔,直到六點用完晚餐後才由家長接回,學校成爲了他們最溫暖的避風港。
爲了彌補文化刺激的不足,學校長年推動「城鄉交流」,王怡仁回憶,1994年出任老師時,帶孩子去逛百貨公司,他們光是搭手扶梯就玩了40分鐘;2006年帶學生至淡水,有名學生竟是人生第一次吃到剉冰,這份震撼讓他返校後立刻買了一臺製冰機,至今仍在使用。「這些看似微小的事情,卻是串起孩子與世界連結的珍貴橋樑。」
教育局長鄭新輝說,明年停辦後,學生將轉至北寮國小就讀,爲確保孩子們能安穩過渡,教育局也特別規畫將玉山國小改建爲宿舍,提供統一照顧。瑞峰國小的校地未來轉型爲社區的關懷據點或長照中心,繼續服務在地居民。雖然學校即將謝幕,但其獨特的生態課程、無微不至的關懷制度,以及教導孩子們熱愛生命與環境的精神,將永續傳承,成爲學生們心中最寶貴的資產。
臺南市南化瑞峰國小不敵少子化,下學年起停辦,併入北寮國小。記者鄭惠仁/攝影
臺南市南化瑞峰國小不敵少子化,下學年起停辦,併入北寮國小。該校因學生人數少,老師有更多時間爲學生做差異化教學。記者鄭惠仁/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