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青年為何迷上臺味?韓客在現實中尋童話

今年六月在南韓舉辦的首爾書展,臺灣首度以主題國之姿亮相,主題就是「臺灣感性」。提議以「臺灣感性」作爲臺灣館主題的大塊文化董座郝明義說,「臺灣感性」是一種溫暖和親切的印象。成長於南韓釜山的他,把這股放鬆感解讀爲自由與多元。

在電影「想見你」風靡南韓前,「藍色大門」、「不能說的·秘密」早在廿年前便紅到南韓,三部電影都是刻繪校園裡的純純愛戀。新北淡水便因「不能說的·秘密」成爲第一代「臺灣感性」的代表,擁有臺灣第一條標示韓文的公車路線。

郝明義指出,這種單純、乾淨的校園之愛,也是南韓社會缺乏的浪漫。他曾問過南韓朋友,南韓影視如此發達,爲何喜歡臺灣的校園電影。朋友說,因爲南韓的校園影視作品都是講競爭和霸凌,缺乏臺灣校園電影中的溫情。

郝明義還說,在九○年代前,臺韓歷史和政治歷程相似,如都曾被日本殖民、民間發生抗爭運動的時間點也相似。但在九○年代後,南韓城市快速進步、街景理性規矩;臺灣卻因尊重個體,都更困難下街景停滯,破舊卻帶有人味。兩國文化和歷史同中有異,這個「異」迷倒了長期壓抑的南韓年輕人。

臺韓這種「同中有異」,成了郝明義口中的「現實生活中的童話感」,也是這一波「臺灣感性」的魅力所在。他表示,臺韓的歷史政治、經濟發展如此同步,城市的展現卻截然不同。首爾市容快速更新,臺北卻能在小巷弄中讓光陰駐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