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案9週年北京辦研討會 陸智囊籲「斬草除根」

由兩家大陸智庫合辦的「南海:歷史與現實」國際學術研討會,10日上午於北京昆泰嘉華酒店舉行。(記者廖士鋒/攝影)

「南海仲裁案」2016年7月12日公佈後,引起大陸激烈反彈,如今即將面臨9週年。由中國南海研究院、華陽海洋研究中心主辦的研討會10日上午在北京舉行,引起多國外交官的關注,也在「南海仲裁案」出爐滿9年之際,釋出濃厚的訊號。

「南海:歷史與現實」國際學術研討會,10日上午於北京昆泰嘉華酒店登場,會議邀集大陸、歐美、香港、臺灣、東南亞等各地區的學者進行研討。除了大陸前副外長樂玉成、香港前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外,還有大批東南亞各國、日韓與西方國家駐北京的外交官員參加,不少外交官們都在筆記本上振筆紀錄,凸顯各界的關注程度。

知名大陸南海智囊、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吳士存在開幕致詞時指出,南海歷史浩如煙海,「中國人民始終是南海諸島的主人,並且是唯一的主人」。他爬梳近現代以來南海諸島的歷史,表示曾有人說中國大陸在2009年第一次向聯合國提交九段線地圖,「我認爲這是對歷史的無知」,他強調十一段線是1948年中華民國政府向世界正式公佈。

吳士存並指出,中國收復南海諸島、恢復對其行使主權,構成二戰後國際秩序的組成部分,在紀念二戰勝利80週年之際,重溫這段歷史具重要現實意義。他並分析,川普第二任以來,美國在南海一貫政策和做法,基本還是拜登政府南海政策之延續,至於大陸與東協各國的「南海行爲準則」磋商,則「面臨比較大挑戰」,雖已完成三輪審讀,但在一些核心分歧上仍難以取得突破,「未來陷入困局、停滯的可能性還不能低估」。

他還批評南海仲裁案是隨時可能引發南海動盪的一顆定時炸彈,「對南海仲裁案的批駁不能停,必須永遠在路上,必須斬草除根,否則南海永無安寧」。

大陸最高史學研究機構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也發表「讓歷史照亮南海未來之路」的演講,着重談論明朝以降的南海的歷史經緯。主辦方也在會場外的長廊推出「南海諸島收復影像史料展」,呈現多種抗戰勝利後中國政府收復南海諸島的史料、地圖與影像紀錄,展覽多次出現「中華民國」字樣。

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指出,「今天在座很多外國同行、很多使領館官員,我跟大家解釋一下中國人爲什麼這麼喜歡談歷史,因爲對中國來講是非問題很重要」。他指出中共建政後跟有些國家發生了衝突,「戰爭已經打起來了中國還在糾結誰打了第一槍」,這是一個在很多人看來是稍微迂腐的事實,「但這就是中國行爲模式」。

他並強調,二戰後中國收復被日本侵佔的南沙各島礁,全面行使在南沙的主權,本身是戰後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的一部份,「在這問題上國際社會是負有責任的,就是要支持中國的主張」。

場次結束的問答環節,胡波進一步指出,自己擔心周邊國家要破壞現狀,他斷言「中國現在不能再接受新的損失(島礁)」,若任一方再佔領新島礁,將致南海和平穩定的破壞。他說,南海現在能穩定很大程度系歸功於中國大陸的剋制,而非美國作用。以大陸之能力和實力,「換成其他大國不會這麼處理問題」,但最後他說大陸也需要「被鼓勵」,「做那麼多剋制,國際還在說我們擴張」,「時間一長中國可能也絕望,可能就換一條路徑了」。

另,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周健表示,中日和約(陸稱「日臺條約」)寫入了臺灣澎湖、西沙、南沙等內容,間接也是對中國擁有臺灣澎湖、西沙、南沙的認定;其餘與會之大陸學者則多從各個角度批駁南海仲裁案,並以南美洲、非洲等區域的相關爭端案例爲佐證。兩位臺灣學者則從國際法律、地緣政治層面進行解析。

兩場次的最後,有來自東南亞的外交官提問,除了磋商跟仲裁,是否還有別的爭端解決機制?也引起現場學者不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