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快評丨當科創迴歸都市核心區 “投資於人”正在重塑城市競爭力丨福氣之地人才之田④

南方財經智庫研究員 孫昀 李金萍

AI浪潮席捲全球,城市競爭的底層邏輯正在發生顛覆性變革。

紐約硅巷、倫敦東區、東京丸之內等傳統CBD,正以年均15%的科技企業增長率,取代硅谷的郊區產業園模式,成爲新一代創新策源地。在國內,深圳福田、上海靜安、北京海淀亦呈現出相似趨勢——2023年福田區AI企業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2.7家,超過硅谷的9.3家。這一現象的背後,是城市發展邏輯從“土地驅動”向“人才驅動”的深刻轉型。

傳統模式下,低廉地價與稅收優惠構成郊區產業園的核心競爭力,人才的重要性雖然突出,但並不起決定作用。

但AI時代的創新具有顯著特徵:波士頓諮詢研究數據顯示,技術迭代週期縮短至6-9個月,算法優化依賴頂尖人才的持續創造力,數據訓練與應用場景開發更需跨領域協同。麥肯錫研究顯示,全球AI領域60%的基礎突破由不足2%的頂尖科學家主導,而應用型人才流動速度是傳統產業的3倍以上。

這種人才密集型的創新範式,使得城市對高端人才的爭奪從“搶人大戰”升級爲“育人革命”

這一特點也要求城市發展要真正“投資於人”,重新構建新時代的創新人才體系。而在近期深圳福田的一系列人才措施中,這一邏輯顯現的尤爲明顯。

投資於人,首先要打破固有觀念和桎梏。這次福田首創的“成就制+積分制+舉薦制+實效制”四維評價體系,打破了傳統人才政策的“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四唯”桎梏,將高層次人才、青年人才、產業人才等各類人才統統納入評價體系中,既可以有效避免單一維度評價的弊端,也避免單純從行業角度出發,設置過於複雜繁瑣的人才評價體系,從而在保證評價全面性,同時提升評價效率與精準度。

在新體系中,技術專利轉化率(權重30%)、團隊帶動力(權重25%)等納入評估,使一名青年極客與資深教授可在同一維度競爭;動態適配的產業需求,讓人才政策與產業演進同步。數據顯示,去年在河套深圳園區的新體系試點中,參與首批人才認定的80人中,有一半以上是45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

投資於人,要大膽不怕試錯,有容錯機制。科技企業都具有着高風險的特徵,要求城市構建“鼓勵試錯、寬容失敗”的生態。深圳此前首提“大膽資本”和“耐心資本”,杭州、上海也推出了類似的投資容錯機制,本次福田也推出“一基金”容虧產業培育。對符合條件的失敗項目,允許最高100%虧損;創業失敗的團隊可申請最高賠付200萬元的科技研發費用損失和科技成果轉化失敗保險等,給創新創業人才減少後顧之憂。

投資於人,要構建立體創新人才培養系統。用好條件“搶人”並沒有太大的門檻,但長期、花大力氣去持續培養創新人才並不容易,尤其是構建好一個立體的創新人才培養系統更加困難。此次福田也做出了自己的嘗試,努力構建“教育-科技-人才”的三元耦合生態系統,在全區30所初中與華爲合作共建“AI+數理實驗室”;聯合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與平安科技、中煤科工機器人及銳石創芯等轄區重點企業,搭建集政府支持、企業需求與高校教育資源於一體的聯合育才平臺-至善班,以人才培養爲媒介共同推動校企創新成果研究、中試和產業轉化,進一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助力高校育才、企業尋才、學生成才;整合50家科技企業、12所高校資源,建立“鯤鵬少年院”,把企業、教育、研究機構聯合起來,一同培育未來之星。

福田的“硅巷實踐”帶來了新的啓示:創新不是資源的簡單堆砌,而是生態的進化。當教育引擎點燃人才火種,當制度創新打破認知邊界,當空間載體實現功能蝶變,創新密度纔會突破臨界值,讓中心城區能成爲顛覆性創新的策源地。

而從硅谷到福田,從土地紅利到人才紅利,城市競爭的底層邏輯從未改變:誰能最大限度釋放人的創造力,誰就能佔領未來制高點。在這場“人的進化”中,深圳正書寫着中國式創新的新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