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快評: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日前央行發佈了2024年12月金融數據。當月居民部門中長期貸款新增3000億元,同比多增1538億元,連續三個月增長回暖,反映出市場成交量有所改善。但全年累計新增2.25萬億,連續第三年回落,顯示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仍需加力。
目前各方已經形成共識,即房地產問題是當前經濟中的關鍵問題,在市場下行階段,需要強有力的外力扭轉,以打破負反饋循環。
因此,去年9月底以來,中央對房地產的重視程度大幅提升。9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相關部委連續推出了“四個取消、四個降低、兩個增加”的系列政策。隨着政策效力持續發揮,10月以來,30個大中城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已經連續三個月環比增長,居民部門中長期貸款規模也連續三個月同比多增。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近期市場成交量的回升,一定程度上屬於“以價換量”。從更能反映市場情緒的二手房成交指數來看,近期成交量確實有所改善,但價格仍持續處於下行區間。需要考慮在這波剛性需求釋放完畢後,如何進一步夯實市場企穩的基礎。
實際上,當前市場情緒之所以仍然不高,主要受到兩方面因素的掣肘。一方面,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仍然偏弱。根據統計局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截至2024年11月,居民對於收入的信心指數約爲94.1,爲歷史數據的11%分位水平。應該說,在預期影響下,降低首付比和貸款利率可能難以持續提升居民部門的加槓桿意願。
另一方面,庫存壓力仍然較大。截至2024年11月底,商品房待售面積仍然高達7.33億平方米,約處於歷史數據的96%分位水平,去化週期仍然較長。雖然中央明確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可用於回收閒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央行也推出了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支持地方政府收儲,但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使用率仍有待提高。
毋庸置疑,我國房地產市場仍然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包括城鎮化率與發達經濟體相比還有10多個點的提升空間,戶籍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仍有將近18個點的差距,以及一批“老破小”的住房狀況有待改善等。但就現實而言,以上兩個方面的掣肘影響了這些發展空間的釋放,因此,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還需在兩個方面持續用力:
一是儘可能改善居民收入。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作爲發展目標之一,已經凸顯出對於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而要促進收入增長,就需要從就業端發力,改善居民的工資性收入,以及通過“穩住股市樓市”,改善居民的財產性收入。
二是要儘可能降低庫存壓力。在上一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我國曾通過棚改貨幣化等方式拉動居民槓桿率來實現去庫存。但當前槓桿率已達到63.2%,繼續上升的空間有限,因此去庫存的責任需要落在地方政府甚至是中央政府身上。應儘可能地把專項債用於收儲等政策落實到位,甚至可以考慮由中央政府出手來統一收儲並改成保障性住房。
事實上,中央已對2025年的政策基調作出重要調整,財政政策轉向“更加積極”,貨幣政策轉向“適度寬鬆”,均爲較積極的表態,並明確要求“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推進處置存量商品房工作”。可以認爲,在政策加碼之後,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可能性正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