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觀察|支柱產業轉型承壓、外貿環境複雜度上升,內外挑戰下南沙何以跑出全市經濟增速第二?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陳夢璇 馬嘉璐 南沙報道

4月27日,廣州市南沙區公佈一季度經濟運行數據: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519.5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0%,增速位居全市第二。

4%增速背後,工業投資同比大幅增長22.7%、外貿進出口總值以792.7億元領跑全市,而1月22日啓幕的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燈會,通過文旅融合新場景,有效聚攏大灣區消費人氣,全區累計接待遊客211.94萬人次,帶動零售住餐消費4.98億元。

投資、外貿、消費三駕馬車協同發力,爲區域經濟實現“開門紅”構築堅實基礎,更錨定全區全年“向高、向新、向好”的發展基調。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南沙方案》第一階段目標衝刺年、疊加南沙建區20週年的節點,南沙在外部環境複雜度上升、支柱產業轉型升級承壓等內外雙重挑戰下,以強產業爲抓手,着力培養新質生產力增長極。

在此動能轉換的關鍵節點,最考驗發展韌性。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觀察到,南沙新興產業佈局已初見成效,在“買賣全球”的貿易通道持續擴容的基礎上,疊加產業載體、開放樞紐、政策創新三大優勢,有望在全年進一步釋放高質量發展的潛力。

作爲華南汽車製造重鎮,南沙區此前受行業競爭加劇、消費需求波動等多重因素衝擊,支柱汽車產業產銷雙降,陷入發展“陣痛期”。

但在2025年首季度,以廣汽豐田爲代表的本土車企通過新品上市打開市場空間,3月終端銷量同比增長19.3%,拉動全區汽車製造業回升,實現產值降幅較1—2月收窄6.6個百分點。

進一步拆解工業經濟數據可以發現,工業經濟結構性優化特徵顯著。全區33個行業中20個行業實現增長,非汽車製造業產值同比增長7.3%。在汽車產業轉型與新型產能培育的銜接窗口期,南沙高技術行業產值增長3.3%,規上“專精特新”企業產值增長9.9%,形成“傳統產業迭代+新質生產力突破”的雙輪驅動格局,爲工業經濟企穩向好提供關鍵支撐。

新格局背後,是去年以來南沙區以超常規舉措,佈局產業生態與保障項目落地的執行力。2月7日開工的領爲視覺大灣區總部項目,投產後將成爲晶科電子面向智能汽車視覺產品和系統業務板塊的總部,進一步完善南沙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3月9日啓動的芬尼科技新總部及供應鏈配套項目,不僅將加速芬尼科技的產業鏈垂直整合與技術創新,還將爲南沙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優化產業結構,推動上下游產業集羣的協同發展。

據介紹,芬尼科技自去年12月9日提出增資擴產意向後,從土拍掛牌、土地出讓到項目正式動工,僅用時3個月。爲推動投資項目高效率落地,該項目工作專班整理超100項所需材料清單,並根據以往經驗,分析可能遇到的堵點,專人協調辦理,保證項目開工效率。

一季度總投資約374億元的71個開工項目中,包括備受矚目的三菱重工東方燃氣輪機、丙辛新材料、復旦國際科創園、產發科創谷二期、芯新產業園三期等一批高含“新”量、含“智”量的先進製造業項目和產業載體加快上馬動工,開工項目數量約佔廣州市20%。

在產業項目帶動下,一季度南沙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3%,增速排名全市第三,其中建安工程投資同比增長18.3%,增速排名全市第一。產業載體建設顯著提升要素集聚效應。土地拍賣市場熱度攀升,土拍成交金額達7.29億元,同比增長8.1倍,8宗成交地塊均爲產業用地,參與拍地的芬尼科技、TCL製冷、阿達半導體等公司均爲南沙本地的先進製造企業。

工業投資的強勁增長預示全年經濟走勢。大量先進製造業項目和產業載體的開工建設,意味着未來一段時間內,南沙區將迎來新的產能釋放期。

從短期看,項目建設過程中對原材料、機械設備的採購以及勞動力的需求,將直接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

從長期來看,項目投產後,將進一步優化南沙區的內部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奠定堅實基礎。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隨着部分項目逐步建成投產,工業產值將迎來新一輪增長高峰,有力推動全年GDP增速向更高目標邁進。

除工業投資外,一季度外貿數據開門紅也是拉動南沙GDP上揚的重要因素。當下,國際貿易環境複雜多變,擁有南沙港的外貿重鎮能否在動盪中繼續爲南沙,乃至廣州經濟提供增長的確定性受到外界關注。

港口晝夜不歇的燈火可提供一個觀察窗口。4月29日,中遠海運旗下“伏爾加河”號貨輪靠泊廣州港南沙港區二期集裝箱碼頭,這是廣州首條直航秘魯錢凱港航線——中遠海運南美西三線(WSA3)正式開通後的首航,裝載着約400櫃家電、汽車配件等“中國製造”貨物前往秘魯錢凱港。這條新航線將投入11艘船舶運營,實行周班運行,途經墨西哥曼薩尼約港、秘魯錢凱港、智利聖安東尼奧港等南美西岸重要港口,爲中國商品進入南美市場提供一條性價比更優的物流通道。

據廣州市港務局消息,今年一季度,廣州港新增多條外貿航線,目前有集裝箱航線279條,其中外貿174條,是“一帶一路”航線最多的港口之一,已聯通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全球400多個港口。

自南沙港開通以來,內外貿齊頭並進的“內外兼修”模式已經形成。就在“伏爾加河”號靠泊南沙前幾天,從海南洋浦港出發的“潤康7”輪,通過最新開通的“洋浦-南沙”物流專線,滿載6000噸石化衍生品靠泊CSP南沙碼頭,海南自貿港至粵港澳大灣區的大宗商品物流網絡順利銜接。今年3月,廣州港、上海港、天津港、安通控股聯手打造“三港一航”海上高速FAST航線也成功首航,通過航運網絡貫通環渤海、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家戰略區域。

隨着一季度更多航線開通,南沙港輻射到的貨源地範圍大大增加,在貿易鏈條上的地位更加穩固。73條穿梭巴士航線連接珠三角及泛珠三角,39條海鐵聯運班列輻射湘贛鄂等10省市,進出口貨物在南沙口岸“卸船直提”“抵港直裝”。

南沙區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5年1-3月,南沙區實現港口貨物吞吐量8776萬噸;集裝箱吞吐量522萬標箱,同比增長9.2%。據廣州市港務局消息,今年一季度,南沙港區外貿貨物和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實現22.33%和22.55%的高位增長。廣州港外貿箱量首次超越內貿箱量,成爲增長主驅動力。

航線數量與覆蓋區域的擴張,不僅意味着進出口增長,也意味着貿易的抗風險能力更強。外界分析,一季度南沙港外貿超20%的高位增長,或與商家搶在二季度可能落地的中美關稅新規搶發貨物相關。但與其他外貿佔比更大的港口相比,內外貿均衡、航線多元化發展的南沙港無疑具備更強的韌性。

此外,在政策引導、基建支持下,深植於產業鏈、供應鏈的物流體系,正吸引更多生產要素匯聚在南沙,成爲穩增長的關鍵力量。2024年底在南沙建設廣州智能製造產業園的TCL空調,此前已在中山建立生產基地,此番選擇在鄰近的南沙建設新工廠,旨在借力南沙港區輻射國際市場和華南地區的訂單需求。

除了直接在南沙設廠“近水樓臺”享受港口紅利,不少泛珠三角進出口企業也選擇在南沙港區開展業務。如今,中山南頭鎮的ODM企業廣東奧馬冰箱有限公司(下稱“奧馬冰箱”)在南沙港的出口量從最初的2000標箱暴增到2024年的22萬標箱,增長110倍,物流成本優勢達100-150美元/櫃。南沙在奧馬的出口佔比,也從最初的10%躍升至2024年的97%。

“南沙港的樞紐地位,對我們這種物流成本佔比超製造端的ODM企業具有戰略意義。”奧馬冰箱總裁姚友軍表示,預計年吞吐量將保持10%-20%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