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辦的事,上懇談會!
本報記者 劉友婷 本報通訊員 雷韻茜
7月28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清涼行動”在深圳龍華區鋪開,超500個“愛新驛站”同步啓用。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只需走進黨羣服務中心、街邊便利店、銀行網點,便能坐下歇腳、吹上空調、喝上一口水、連上Wi-Fi。
促成這場全民動員的清涼接力,是龍華區近來落地的一套新機制——“三聯一建”新興領域安全服務機制。機制之下,政府、工會、企業“三方聯動”,一張張清單串起需求、一次次懇談化解難題。
在深圳龍華,奔波在大街小巷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接近30萬人。爲打通管理與服務的“空白地帶”,龍華區總工會牽頭以制度設計推動服務創新,從一個外賣架、三張清單、一本通訊錄,到一次次“面對面”的懇談與奔赴,探索出一條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雙向奔赴”的治理之路。機制的創新,正讓問題從“皮球”變“清單”,讓治理從“服務”走向“共建”。
外賣架,爲何成了“老大難”?
在深圳龍華,跨社區安裝一個外賣架,曾是一件耗時近一年的“難事”。
“客戶3次申報商品未送達,儘管站點已兩度補送,依然收到了‘未實際收到’的反饋。”2024年,原小象超市龍華觀瀾站站長曾德金遇到了一起看似“無解”的投訴。
“問題根源並不在人,而在‘場’。”與站點其他騎手溝通後,曾德金瞭解到,寶源科技園沒有外賣和快遞存放點,很多騎手在徵得客戶同意後,只能把餐放在地上或閘機口。
“一個遮風擋雨的外賣架,並不是小事。”瞭解情況後,曾德金立刻反映給了福城街道大水坑社區。接到問題反饋時,該社區的社會化工會工作者黃煥華也未將此事視爲難題。此前,他已順利協調解決過9起外賣架安裝問題。
然而,自2024年6月19日起,該議題在社區多次會議上被反覆討論,但始終未能找到令騎手與園區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黃煥華坦言,問題主要是該園區地跨兩個社區,涉及協調權屬不清;溝通一直未得到園區管理單位積極迴應。另外,關於安裝外賣櫃還是外賣架、安裝的具體位置、騎手需求與園區標準等問題始終難以達成共識。
轉機出現在今年1月。龍華區總工會出臺《龍華區新興領域“三聯一建”安全服務工作機制(試行)》。該機制推動政府部門、工會組織、新業態企業三方有機聯動,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羣體關愛。機制提出建立三張清單、優化行業標準、加強勞動監督、構建友好生態、促進關愛融合、加強就業支持等11項舉措。
其中,“三張清單”指新興領域相關業務主管部門按季度梳理關於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工作清單、問題清單、關愛清單,並定期彙總、分析研判,推動共商共辦。清涼行動的出發點,正是“關愛清單”中被8次提及的“送清涼”需求。
“三張清單”,實現精準對接
“關鍵在於找準了需求的交匯點。”在談及“三張清單”機制時,龍華區總工會社會工作者餘青青和盧創坤對此深有體會。他們解釋,由於不少部門和企業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羣體,缺乏認同與響應,過去“上門”常遇冷場。
爲打破這一局面,工會將“問題導向”前置,圍繞三方訴求搭建橋樑。所謂“三張清單”,即由政府部門列出需要新業態企業協同配合的重點工作清單,工會列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羣體急難愁盼問題清單,企業則提交自身發展與職工成長方面的關愛清單。三方“對錶”,通過懇談會、集體協商、“一函兩書”等手段,尋找多元共治的解決路徑。
“要讓難辦的事上懇談會!”會前,黃煥華與同事針對寶源科技園外賣架設立問題,制定“三張清單”。一方面,他們指導新業態工會代表與積極分子牽頭,收集來自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羣體的基層訴求;另一方面,通知平臺企業梳理髮展運營中面臨的難題及對勞動者的關愛需求。此外,還對接相關職能部門,瞭解在政策落地層面存在的推進堵點與難點。
針對重點難題,工會提前組織實地調研,協調多方會晤,徵求三方意見,形成初步可執行的解決方案。“懇談會上,涉及單位都能到場,打破社區、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黃煥華說。
這場懇談會上,有來自區總工會、街道辦事處、社區工作站的管理代表,小象超市、美團、餓了麼等平臺騎手,家政企業、中通快遞負責人,以及社區工聯會等21名代表參會。黃煥華與曾德金作爲“外賣架問題”的直接提出者,也被納入討論方陣。
懇談會次日,兩個社區便聯合園區管理方開展現場踏勘,敲定佈設點位。4月初,一個三層高、標有“騎手友好”字樣的灰色外賣架建成落地。
“從會議提出到問題解決,用時不到15天。”談及此事,曾德金再次感嘆道,一場懇談會,讓困擾多方近一年的小事,真正得到妥善解決。
如今,龍華區已將新業態安全服務懇談會機制化運行,形成“一月一基層、一季一區級”常態化工作節奏。
建立“通訊錄”,拓展“朋友圈”
在參加福城街道新業態安全服務懇談會之前,和信通貨運代理公司後勤主管秦俊對“工會”瞭解甚少。“今年3月,我在會上提交的3個問題被一一回應,兩個已落地解決。”他說。
會後,秦俊開始主動了解工會,也注意到越來越多快遞員和騎手參與社區治理,遇到道路破損、護欄損壞,他們會第一時間反饋給工聯會,問題很快得到解決。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羣體穿梭在城區各處,掌握着動態信息,是天然的“移動網格員”,龍華區總工會以此爲契機,打造了一本覆蓋面廣的“新就業形態通訊錄”,將人熟、地熟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組織起來,織密新興領域的聯絡網與服務網。
目前,這本“通訊錄”已納入700餘名新業態工會積極分子、200餘名工會代表、4400多家企業的基本信息,覆蓋超16萬名新就業羣體。“政府相關部門、平臺企業的對接聯繫人也被納入其中。”餘青青介紹,被納入“通訊錄”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並不止步於“建檔入冊”。針對通訊錄中的工會代表與積極分子,工會不僅定期開展培訓團建,還引入常態化、智慧化積分激勵機制。
爲了讓這本“通訊錄”真正用起來、活起來,龍華區在每個社區都配備了一名新業態安全服務聯絡員,專責與名錄中的企業和從業者保持常態聯絡。“聯絡員組建羣聊、定期走訪、多向溝通,一頭連着各職能部門的服務政策,一頭接住快遞員、騎手們的急難訴求,一頭匹配新業態企業的發展需求。”盧創坤如是說。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