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代的教育舊思維 該拋棄了
臺師大女足隊抽血案延燒。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師大女足隊「抽血換學分」的爭議持續延燒,不僅政院、教育部、國科會深切關注,也引發社會譁然。這項由多所大學共同執行的國科會計劃之所以引起軒然大波,其中幾個爭議點在:
以強制的方式要求女足隊員配合,不配合者將扣留四年的修習學分;抽血過程頻繁粗糙,有無以醫事專業人員執行不得而知,有違學倫;抽血受測費未發給參與學生,而是移作隊費;灌輸不配合就是缺乏團隊榮譽的觀念,造成球員精神壓力。
過往曾是「木蘭女足」的「亞洲一姊」周臺英在進入學術殿堂後,當然也會有論文發表和升等的壓力。而能通過國科會計劃的審覈,不僅有助於教練的訓練工作,累積的研究成果日後發表,必能奠定其學術地位,兩者可謂相得益彰。只是囿於舊思維的束縛便宜行事,纔會造成今日難以收拾的局面。
我們這一代四、五年級出身的運動員,承襲傳統斯巴達式的訓練方式,教練下達的指令必須貫徹執行、不容挑戰。
當年無論在國家訓練營中,或體育系課堂上,教練端出的「訓練菜單」和教授們授課的方式及規定,只有竭力配合服從,不得有絲毫「個人意見」。那個年代大學教授有絕對的權威,也罕見學生有異議。
但回過頭看,這樣是否合理?
如今申訴管道暢通,學生評鑑教師制度健全,在大學任教只能更加兢兢業業,才能經得起各項考驗。「扣留學分」云云,無非是希望隊員配合,畢竟若未經正規程序,哪能說扣就扣。
作爲球隊教練,筆者深信周教練的付出。以球隊經費運作爲例,出外比賽有許多支出無法報帳,若非教練自掏腰包,就須有一筆經費支應,教練挪用受測費爲隊費,可能是爲了顧及球隊不時之需。如學期末犒賞隊員辛勞聚餐吃buffet,有時連教練補助都投入仍不夠,何況有些教練還是義務職。
我想周教練以爲與球員建立的感情深厚,纔會在諸多配套(如事後才補籤同意書)未臻完備的情況下貿然行事。被提報「霸凌委員會」各界撻伐聲浪紛至沓來,個人深感遺憾。
如今教師執教面臨挑戰,只要有時間就給予術科補考機會;以投稿參加運動心得徵文比賽、或協助運動會的服務工作,均可作爲術科考試的成績抵免。
但對於這樣的機會,一些學生不但不能感受教師釋出的善意,成績被當仍在期末的「教學意見調查表」上寫道「老師要求過於嚴苛」。
大專院校教師若無明確認知,挫折與無力感必不可免。時代已大不同,唯有調整舊有思維,讓多數人認同你的做法,才能使師生關係更趨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