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零售商品、網購包裝 一次用產品減量期程下半年更新
環境部持續推動一次用產品減量,未來將不限於「塑膠用品」。環境部資源循環署30日表示,未來推動減量的兩大品項爲零售商品包裝與網購包裝,期望零售商品包裝可朝包裝減量、袋膜使用替代材質、外包裝100%可回收的減量方向;網購包裝則是包裝減量、使用循環箱、使用可回收包材,預計最新的一次用產品減量期程將於下半年更新。
因應近年國際減塑目標,環境部今年將提出新版《一次用產品減量里程碑》,爲讓各項措施能夠符合社會的需求與期待。資源循環署將於7月1日起至8月31日開放「減量里程碑許願池」專區,許願池重點聚焦六大品項,包括塑膠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吸管,以及新增納入的零售商品與網購包裝。透過全民參與共同盤點可行方案,讓政策更貼近生活、產業更具韌性。
環境部自2018年起,公告四大品項,包括塑膠袋、免洗餐具、塑膠吸管、塑膠飲料杯進行分階段減量或限制使用,而推動策略以「擴大管制對象、強化價格工具、全面禁用」等三步驟漸進式推動。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表示,受到COVID-19疫情與民衆外帶、外送的生活習慣改變影響,挑戰了原本的減量成效,因此在這次也檢討減量政策,新增零售商品與網購包裝,預計下半年更新2030、2035年一次用產品減量期程。
在「零售商品包裝」部分,主要有近4成使用在超市、近2成使用在糕餅製造業,另外有15%在加工食品製造業,近1成在量販店。從現況分析發現,包裝用塑膠比例高,體積空隙率偏高,常見過度包裝問題,增加廢棄物量與資源浪費,由於部分產業,例如化妝品、糕餅等,重視品牌形象與視覺包裝,對減量接受度有限,多數消費者對於過度包裝也無感,因此相當有挑戰,預計減量方向將以包裝減量、袋膜使用替代材質、外包裝100%可回收爲目標
「網購包裝」部分,超過95%都集中在大型網購業者,快速成長的電商物流帶動包裝需求大幅提升,多使用塑膠氣泡袋、封箱膠帶與複合材質,回收體系無法有效拆解複合包材,且多數包材輕薄、不具經濟回收價值,最終仍進入焚化盧,再加上多數網購包材未清楚標示材質種類與可回收性,導致民衆無從得知是否可回收或如何正確分類。因此減量目標將以包裝減量、使用循環箱、使用可回收包材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