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Z世代定義太模糊

圖╱美聯社

新聞提要■在韓國經常會以標籤化的世代來歸類同一個年代的人,例如386世代、IMF世代,以及時下最流行的「MZ世代」。不過,近來有愈來愈多的韓國年輕人開始對「MZ世代」這個過於包羅萬象、定義過於廣的詞,感到沮喪了。

精句選粹■But not all of these labels are universally appreciated.

「MZ世代」,是韓國首爾大學教授金南道首創,意在描述一羣新興的數位原住民,具有社會意識、精通科技、對潮流敏感,出生於1980年代至21世紀的韓國新世代。

1980年代至21世紀,其實等同是千禧世代與Z世代的總和。然而這麼大範圍的歸類爲同一個「MZ世代」,不是每個韓國人都認可,想想如果出生在20世紀、1980年出生、44歲大叔級的人,對着21世紀、2001年出生、年僅23歲的年輕人說:「我們是同一個世代的人。」活在21世紀、23歲的年輕人能接受嗎?

韓國世代名詞的演變

說到世代名詞,在韓國最有名的是「386世代」這個名詞,386世代指的是在韓戰後的1960年代出生,1980年代上大學,當時30多歲的一羣,他們熱中於政治改革,積極反抗獨裁專制,促成了1987年民主化運動。

經過多年,隨着年齡的增長,本應從「386世代」升級爲「486世代」、「586世代」,才能真實反映在步入中年、臨近退休之際的政治觀念和價值觀的變化。但是因爲原來的名稱最能反映1980年代的情境,因此一直被沿用。

然而,隨着時代的演變,當年熱血、改革的「386世代」,如今不是成爲當權的既得利益者,就是成爲失落的一羣。

說到失落,在20世紀的韓國,最爲失落的恐怕是「IMF世代」。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在韓國被稱爲是「IMF危機」。當時韓國宣佈破產,由IMF介入韓國財政,被韓國視爲「國恥」的「IMF危機」。

「IMF世代」顧名思義,即爲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成長的一代。這場危機不但終結了韓國30多年來持續經濟成長的榮景,也引發大規模的裁員,導致當時的年輕人對工作、對金錢的態度,遠比他們的父執輩更爲謹慎。

從「386世代」到「IMF世代」,標識的是共同的記憶,而不單純是年齡。從各項調查也都能反映出,對韓國人而言,出生年代與成長的世代,決定了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跨世代名詞引發爭議

所以,「MZ」世代這個詞,雖然在韓國被廣泛使用,但「MZ世代」的定義太過廣義的讓不少年輕人開始感到沮喪了。這是因爲從青少年到青年爲羣體的「MZ世代」,其間的年齡可差到20年,而20年的歲月變化之大,不要說人生觀,連價值觀都很難同類比。

「MZ世代」這個詞,對韓國多數30歲以下的年輕人而言,太過包羅萬象、也過度簡化且忽略了,1980年代到21世紀間相差了10~20歲間,10~20年的歲月,不只是年齡,還有經驗、歷練的差距是相當大的,甚至連記憶可能都不同。

20世紀、1980年代~1990年代的出生的人,是生活在網路時代,是還有網吧的年代,是被稱爲「千禧世代」的一羣。而21世紀、2000~2010年代則是生活在智慧型手機、短視頻和非面對面交流的世界中,是願意享受獨處,包括獨自用餐、旅行的一羣,是被稱爲是「Z世代」。

事實上,從各項相關調查中,「千禧世代」與「Z世代」大多都覺得彼此之間幾乎沒有共同點,卻被簡單的歸類爲「MZ世代」。

儘管「千禧世代」與「Z世代」的年齡跨幅很大,卻依然有着一定的共同點:都面臨着就業難、買房難與結婚不易的困境。如果以此爲標準,將橫跨青少年時期到青年期的不同世代歸爲同個世代,難怪會有那麼多「MZ世代」的韓國人感到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