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資額臨門腰斬!林泰新材創北交所近兩年最快上市審覈紀錄
導讀:“犧牲融資規模以換取上市的空間,又有業績高增長的加持,林泰新材此次通過北交所審覈的機率還是頗大的。”來自於滬上一家大型券商某不願具名的資深保薦代表人向叩叩財經表示,但林泰新材如何保持業績增長的持續性,尤其是在行業競爭加劇趨勢日漸明顯的狀況下,如何應對強勢“競爭者”即將帶來的市場衝擊,在保持自身份額的同時,進一步開拓市場,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恐怕是林泰新材目前所需要真正擔憂的問題。
本文由叩叩財經(ID:koukouipo)獨家原創首發
作者:趙 擎@北京
編輯:翟 睿@北京
從提交北交所上市申請,僅僅只用了四個月時間,江蘇林泰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林泰新材”)便迎來了其闖關A股上市的最重要的時間窗口期。
即將在一天後的2024年11月1日召開的北交所上市委2024年第19次審議會議上,林泰新材的上市申請就將呈堂受審,接受北交所上市委員們對其是否符合北交所“發行條件、上 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的拷問與表決。
如果不出意外,林泰新材將創造近兩年來上市審覈的最快紀錄。
公開信息顯示,2024年6月28日,林泰新材的上市申請正式被北交所受理,其後,僅僅只經過了一輪問詢,林泰新材就獲得了走上上市委會議接受審議的機會。
雖然在北交所開板之初,上市審覈的節奏明顯快於滬深兩市,多家企業在四個月內就完成了從申報到過會的全過程,甚至在2022年初還有如克萊特般僅用兩個多月就完成上市審覈的“特例”,但自2023年以來,尤其是隨着監管層對IPO審覈的加碼和因市場波動帶來的階段性收緊節奏,北交所上市項目的審覈過程也肉眼可見地拉長。
北交所尚且如此,滬深兩市IPO的審覈時間週期更無需多言。
2024年已足足過去了10個月,在這期間,共有35家企業向滬深兩市及北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並獲得受理,這30餘家盼望着儘快實現A股上市夢想的企業中,目前已完成前期反饋問詢確認將上會受審的,林泰新材即是首家,也是唯一一例。
林泰新材的上市審覈爲何會推進得如此神速呢?
作爲一家專業從事汽車自動變速器摩擦片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林泰新材主要產品爲自動變速器溼式紙基摩擦片和對偶片。
按照林泰新材向北交所遞交的上市申報材料所示,其此次欲通過發行不超過585萬股新股以募集資金投向“年產3000萬片汽車、工程機械、高端農機及其他傳動系統用紙基摩擦片及對偶片”和“多用途溼式摩擦片研發中心建設”兩大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業績的飛速增長,固然爲林泰新材此次北交所上市奠定了較爲堅實的基礎。
在過去的幾年中,這家成立於2015年的企業也的確稱得上是實現了經營層面的三級跳。
尤其是在2023中,在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的前提下,歸母淨利潤竟實現了同比翻倍的暴漲,達到了近5000萬元。
這也讓原本並不滿足上市條件的林泰新材,瞬間成爲了2024年闖關北交所的“頭號種子”選手。
時間進入2024年以來,林泰新材的業績增長仍在繼續。
在2024年上半年,林泰新材營業收入錄得1.22億元,同比增長41%,對應的扣非淨利潤約爲2816.2萬,同比增幅高達86.99%。
“基本面持續向好,技術創新性也較有代表性,而早在2022年初就掛牌新三板的林泰新材,經過兩年多公衆公司身份的適應和合規,在內控管理和信息披露上,也不存在較大的問題。”一位接近於林泰新材的中介機構人士告訴叩叩財經,“更重要的是,林泰新材此次上市的融資規模很小,幾乎是目前待審上市的企業中,計劃募資排名相當靠後的”。
“爲了儘快上市,林泰新材在日前不惜大幅縮減了原本的融資計劃,將預計融資規模幾乎砍半。”上述中介機構人士補充道,上市融資的多寡與合理性,一直都是監管層對擬上市企業審覈推進的重要指標,在過去的IPO審覈中,就有多家企業因不願縮減融資規模,其上市審覈的進度便被一拖再拖,甚至最終不得不面臨終止的風險。
根據林泰新材於2024年6月底向北交所遞交的上市融資方案,其原本計劃將通過該次上市募集資金2億元,其中3600萬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2024年10月22日,也即是在林泰新材即將獲得北交所上市上會安排的前夕,其緊急召開董事會議宣佈調整上市發行方案。
於是乎,2024年10月25日,林泰新材被北交所宣佈其上市申請即將在五個工作日後的上會受審時,在其同時公佈的招股書(上會稿)中,林泰新材的融資規模已悄然變更爲1.16億。
其中,原本計劃投向“年產3000萬片汽車、工程機械、高端農機及其他傳動系統用紙基摩擦片及對偶片”項目的1.29億資金被削減至5900萬,用於補充流動資金的部分也縮水至2215萬元。
“犧牲融資規模以換取上市的空間,又有業績高增長的加持,林泰新材此次通過北交所審覈的機率還是頗大的。”來自於滬上一家大型券商某不願具名的資深保薦代表人向叩叩財經表示,但林泰新材如何保持業績增長的持續性,尤其是在行業競爭加劇趨勢日漸明顯的狀況下,如何應對新晉競爭對手即將帶來的強勢的市場衝擊,在保持自身份額的同時,進一步開拓市場,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恐怕是林泰新材目前真正所需要擔憂的問題。
此外,林泰新材頗爲分散的股權機構如何保持其上市後控制權的問題性,也一度遭到了監管層的質疑。
在林泰新材的股東名錄中,自然人劉健通過直接持有和間接持有合計控制着其目前34.93%的股份,系公司控股股東,劉健之妻宋蘋蘋則直接持有林泰新材0.08%的股份,夫妻兩人合計控制着公司35.01%的股份,爲公司實際控制人。
除此之外,雖其餘單一股東持股比例未超過 10%,但其前十大股東中多名股東之間存在着關聯關係。
而按照林泰新材的此次北交所上市發行計劃,其新股發行後,劉健夫婦在林泰新材中的控股股份將低於30%。
在北交所對林泰新材下發的唯一一份審覈問詢函中,首當其衝的第一問即是要求其“結合發行人本次發行前後股權結構,補充說明劉健和宋蘋蘋持股比例較低對發行人控制權穩定性及公司治 理有效性的影響,以及維持控制權穩定的措施或安排,並作重大事項提示”。
1)競爭者強勢“攪局”風險來襲
摩擦材料是應用在動力機械上,依靠摩擦作用來執行制動和傳動功能的部件材料。
按工作環境,摩擦材料可以分爲乾式摩擦材料(剎車片、乾式離合器摩擦片)和溼式摩擦材料(溼式紙基摩擦片),乾式摩擦材料指在空氣中工作的摩擦材料,溼式摩擦材料指浸泡在各類油體內工作的摩擦材料。
自動變速器溼式紙基摩擦片,即爲林泰新材的核心產品。
在過去幾年中,林泰新材近半數的營業收入皆來自於其溼式紙基摩擦片產品。
林泰新材也在其此次上市的申報材料中直言,“目前僅美國、日本等少數國傢俱備獨立生產乘用車自動變速器溼式紙基摩擦片的能力,且在技術上對外封鎖”,“國外企業長期搶佔該領域市場,國內一直沒有形成能夠在該領域與國外大型企業相抗衡的企業”。
林泰新材則通過自主研發創新,掌握了溼式紙基摩擦片製造的核心技術,其自主研發的溼式紙基摩擦片打破了國外公司在乘用車自動變速器摩擦片領域內的壟斷,在國內整車廠和變速器廠商中實現了對國外進口部件的替代和國內原創技術的產業化。
“國內企業中(不含國外企業在國內的公司)爲乘用車批量配套提供溼式紙基摩擦片的企業僅有林泰新材”,在林泰新材最新披露的招股書(上會稿)中,其依然驕傲地表示。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溼式紙基摩擦片行業的市場份額主要幾乎被日本達耐時、博格華納和恩斯克華納等兩家國外企業所壟斷,二者分別佔據着48%、42%的份額,近年來,取得“進口替代”突破的林泰新材,目前也僅僅佔有4%的市場份額。
“我國在自動變速器車輛中廣泛使用的溼式紙基摩擦片國產化比例較低,高端產品長期被國外品牌壟斷。國內溼式紙基摩擦片生產企業對摩擦磨損機理研究不夠深入,產品配方相對單一,穩定性、使用壽命等方面較國外成熟產品尚有差距”,有長期跟蹤於變速器行業的市場人士向叩叩財經表示。
與國外品牌在技術和市場份額差距尚存明顯,另一邊,近年來,在溼式紙基摩擦片產品上取得技術突破並開始大規模佈局的國內企業,實則卻並非林泰新材一家。
與林泰新材幾乎同時向北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並也正在接受審覈的浙江科馬摩擦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馬摩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
2024年6月27日,主營業務爲乾式離合器摩擦片及溼式紙基摩擦片研發、生產及銷售的科馬摩擦也向北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並獲得受理。
科馬摩擦稱其是與華南理工大學合作開展國產溼式紙基摩擦材料基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
與林泰新材類似,科馬摩擦的溼式紙基摩擦片業務也同樣主要劍指下游汽車等領域。
“基於在傳動摩擦材料行業二十年的沉澱積累,公司於 2021 年 6 月成立控股子公司科馬傳動,積極開發溼式紙基摩擦片產品,佈局溼式紙基摩擦片市場”,在科馬摩擦的北交所上市申報材料中稱,“公司乾式離合器摩擦片產品可以應用於混合動力汽車的扭矩減振器,溼式紙基摩擦片產品可以應用於混合動力汽車及裝配兩擋減速器的純電動汽車”。
經過多時的籌謀,科馬摩擦的溼式紙基摩擦片產品目前也已經開始向客戶小規模供貨。
在科馬摩擦的北交所上市申報文件中透露,早在2021年6月,其便成立控股子公司科馬傳動以佈局自動變速器用溼式紙基摩擦片業務,2022年5月,公司溼式紙基摩擦片產品正式投產,設計產能達3000萬片/年。
而目前林泰新材的溼式紙基摩擦片產能才僅有約1500萬片/年。
“縱然科馬摩擦在溼式紙基摩擦片上的收入還難以與林泰新材匹敵,但依託科馬摩擦此前在乾式摩擦材料等存量業務上積累的客戶資源,隨着其在溼式紙基摩擦片項目上的不斷加碼,必然將加劇行業的競爭,對林泰新材相關主業的衝擊也在所難免。”上述資深保薦代表人認爲。
在科馬摩擦的上市申報材料中,共披露了五家企業作爲其在紙基摩擦材料上的主要競爭對手。除了日本達耐時、博格華納和恩斯克華納等幾家市場份額佔比較大的國外企業外,唯一的內資公司即爲林泰新材。
“同樣作爲國產替代產品,科馬摩擦相關產品就市場定位與技術水平而言,和林泰新材之間的競爭可能更爲直接,衝突更強,如果科馬摩擦的溼式紙基摩擦片產品的設計產能全部釋放,這很可能對林泰新材後續市場份額的進一步提升形成實質性障礙,此外,林泰新材的主要研究領域都集中於溼式摩擦材料的研發,缺乏新的利潤增長點以減緩科馬摩擦所帶來的競爭風險”,上述資深保薦代表人補充道,在國內企業紛紛強勢入局,市場競爭加劇的前提下,林泰新材在今後幾年中是否還能持續如今的業績高增長的趨勢,或許就並不那麼樂觀了。
2)衆原始股東的“小聰明”——上市前夕“精妙”減持
如果一家公司具有明確的上市預期,自然會引得衆投資者趨之若騖地增資入股。
然而,在林泰新材此次北交所的上市申報前夕,卻出現了多家原始股東集體減持的“詭異”一幕。
據叩叩財經獲悉,林泰新材是於2023年9月4日與東吳證券正式簽署了上市輔導協議,由此奏響了此番北交所上市的序曲。
2024年4月,經過兩期輔導工作後,東吳證券即向江蘇證監局遞交了上市輔導工作完成報告,以期在接受監管層驗收後,便將擇機向北交所正式遞交申報材料。
就在2024年2月底,一家名爲蘇州方廣二期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方廣投資”)的機構股東,卻在此敏感時間點,卻悄然通過新三板不斷減持林泰新材原始股。
方廣投資是在2020年7月以“看好公司發展前景”爲名入股林泰新材的。
2024年2月,在方廣投資決定通過全國股轉系統交易減持林泰新材股份之前,其共持有後者375.84萬股,佔其總股本的11.34%,爲林泰新材第二大股東。
2024年2月26日,林泰新材按規定發佈一份公司權益變動報告書稱,方廣投資在經過近期的一系列減持後,其在林泰新材中的持股數下降至331.4萬股,持有林泰新材的股份佔正式下降至10%。
隨後,方廣投資又在少許減持了林泰新材部分股權後,於林泰新材提交北交所上市申請之時,纔將自己在其中的持股比例穩定在了9.89%上。
如上述所言,方廣投資並不是在林泰新材即將遞交上市申請的前夕唯一一家減持相關股份的原始股東。
2024 年 3 月 1 日,深圳可可鬆一號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可可鬆投資”)通過競價交易方式,減持林泰新材80000 股,將其在林泰新材中的持股比例由 5.1207%變爲4.8794%。
2024 年 3 月 7 日,上海玉輪資產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玉輪資產”)也照做可可鬆同樣的方式依樣畫葫蘆般通過競價交易方式,減持林泰新材5000 股,也將自己在林泰新材中的持股份額由5.0099%變更爲4.9948%。
“這些投資機構在林泰新材上市前夕的詭異減持,並非不看好其上市的前景,而是試圖通過計算‘精妙’的減持來規避監管層的股份鎖定和信息披露等硬性要求。”上述資深保薦代表人告訴叩叩財經。
按照北交所上市的有關要求,“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親屬,以及上市前直接持有10%以上股份的股東或雖未直接持有但可實際支配10%以上股份表決權的相關主體,持有或控制的本公司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前的股份,自公開發行並上市之日起12個月內不得轉讓或委託他人代爲管理”。
不僅如此,對於直接或間接持有公司上市前超過5%不足10%股份的股東,雖北交所未要求其鎖定相關股份,但也規定,如果這部分股東在企業上市後要減持相關股份,需在首次賣出股份的 15 個交易日前預先披露減持計劃,每次披露的減持時間區間不得超過 3 個月;擬在 3 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總數超過公司股份總數 1%的,除了按上述規定履行披露義務外,還應當在首次賣出的 30 個交易日前預先披露減持計劃,且在股份減持計劃實施完畢或者披露的減持時間區間屆滿後及時公告具體減持情況。
“在擬上市公司中,持股份額超過5%的股份,就將被監管層視爲主要股東,對這部分股東的信息披露要求和關聯方認定,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上述資深保薦代表人表示,“往往北交所還會要求這部分持股份額超過5%的股東自願承諾在公司上市後,股份鎖定6個月以上。”
正是源於對上述要求的規避,於是就有了方廣投資、可可鬆投資、玉輪資產在林泰新材北交所申報前夕的集體突擊“精妙”減持。
果不其然,在林泰新材最初向北交所遞交的上市申請材料中,方廣投資僅作爲“其他持股 5%以上股東”並未承諾在上市後將鎖定相關股份,僅表示在減持相關股份時,及時通知公司,並按照規定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而可可鬆投資、玉輪資產因持股份額都降低到了5%以下,則完全未出具任何上市承諾。
如此明目張膽地以耍“小聰明”以規避監管條例,監管層顯然不會讓林泰新材的這些原始股東“如意算盤”得逞的。
“作爲林泰新材獲得北交所上會審覈機會的條件之一,方廣投資、可可鬆投資、玉輪資產,乃至在此前並未參與減持行爲且持股份額一直在5%以下但接近5%的股東,都在近期補充了股份鎖定和信息披露的承諾,其中,方廣投資按照10%以上的持股比例進行了鎖定,其他的股東都承諾自願在林泰新材上市後鎖定6個月。”上述接近於林泰新材的中介機構人士向叩叩財經透露。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