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勝:老闆焦慮?未必是真的!

當下,幾乎所有老闆都在焦慮,他們也不停將這些焦慮在企業裡傳遞。但聽話聽音,老闆的話從來就不能直接從字面上理解,古今中外,多少人因爲不能理解老闆的”話中有話“而掉進了溝裡。今天,我嘗試揭露幾個老闆焦慮之後的真相:

真相1:老闆說擔心“收入下降”,其實是擔心競爭力不足,現出原形。

一個訂單並不足以緩解焦慮,他們需要的是未來持續經營的信心。在過去,經濟有增速,各個行業多多少少都有紅利,很多企業的收入不是依靠自己的競爭力,而是依靠客戶的購買力。當市場的蛋糕夠大,企業殺進去,多多少少能夠分到一點。

而現在,市場的蛋糕縮量,倒逼企業瘋狂競爭,客戶有限的購買力會被吸引到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有點像“黑洞效應”。當這些真正的強手開始發力了,不同企業提供的產品體驗之間的差距會非常明顯,這不是那些過去單純吃紅利的企業可以承受的。老闆們害怕的是,自己的企業跟不上真正的強手。

真相2:老闆說擔心“續單減少”,實際上是擔心“有效客羣不足”。

經濟寒冬必然讓客戶的購買力普遍下降,很多過去能買單的客戶,現在都不能了。如果沒有對客羣進行分類分級管理,沒有用產品力黏住塔尖上那些高客單價的客戶,企業很難面對這種系統性風險的衝擊。說到底,真正能讓企業過冬的,就是那些塔尖的客戶,風險對他們衝擊較小,他們的購買相對持續。

經營這部分塔尖客戶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更不可能“打急抓”。說到底,企業應該基於對這部分客戶的深度理解,再基於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來提供解決方案。這是一個長期調試供需匹配的事,不可能立竿見影。老闆擔心的是,過去像花蝴蝶一樣遊走於各個客戶之間,現在再去經營真愛,可能來不及了。

真相3:老闆說擔心“成本費用上升”,其實是擔心“成本費用轉化率下降”,或者說“財務效能下降”。

大多企業一直在一個軌道上發展,它的產出是可以預期的,因此,做預算只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倒推成本和費用的規模即可。如果增速足夠,讓老闆對未來有信心,他們是願意通過增加投入來換取產出的,即使犧牲財務效能也無所謂,“後面效能會拉上來的”是很多人的潛臺詞。

大家不妨看看,過去的一段時間,有幾個企業會按照科目去計算、考覈財務效能?例如,好些企業的銷售費效比一直下降,也沒見老闆降低投入,更不見他們狠抓轉化,他們都堅信大力出奇跡。但現在,正因爲對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未來沒信心,他們纔會計較成本費用,纔會關注財務效能。

真相4:老闆說擔心“人太多了”,其實是擔心“人沒有打仗,打仗的人沒有結果”,或者說“人效下降”。

要做企業必須有人,企業規模從小到大,人員必然也從少到多。但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業務高歌猛進,很少有老闆會關注人效,即使階段性人效下降,他們也會認爲是爲未來的業務井噴做儲備。

裁員真的能讓老闆解憂嗎?短時間內的確可以,但這種做法治標不治本。以我有限的經驗,老闆擔心的從來不是“人多”這個表象,而是兩點:

一是人沒有打仗。大量人員堆積在中後臺,尤其是後臺。很多人員即使被放到了前臺,也躲在前臺的中後臺裡。當人員堆積在中後臺,並且把自己定位爲企業裡各類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和維護者,他們就只會踩剎車,不會踩油門。前臺打仗的人和他們之間就完全是對立關係,此時的中後臺越強權,企業效率就越低。老闆雖然不願承認,但內心很清楚,他們做的這類偏執的事沒有太大價值。

二是打仗的人沒有結果。當前臺人員上了戰場,但由於種種掣肘很難打勝仗,這個時候再派出更多的兵力也沒用。久而久之,前臺習慣了失敗,也找到了甩鍋的方式,他們也油膩了。於是,每年都講故事而不講實現。

真相5:老闆說擔心“人心散了,不是兄弟了”,其實擔心的不是某些人,而是全部的人,他擔心的不是人,而是人背後的組織設計問題。

好的組織設計讓企業分工有序,每個部門、團隊、員工都有清晰的責權邊界,也能相對清晰地考覈績效產出。而壞的組織設計則讓企業產生部門牆、隔熱層、流程桶、KPI真空罩等大企業病。

誠然,金字塔組織都多多少少存在大企業病,但大企業病的存在也應該有個閾值。當前不少企業的大企業病都是因爲組織設計的低級錯誤而產生的。例如,在界定某項責任重大的工作時,協作邊界模糊,形成了“誰愛管誰管”的灰色地帶。再如,在界定某項油水可觀工作時,主控權模糊,形成了“表面搶工作,實際搶權力、搶預算”的怪像。

兄弟們爲什麼不是兄弟了?的確是有兄弟變了,但更多的是組織設計的問題,讓聰明的兄弟們找到了空檔,並通過“鑽空子”獲取了可觀收益。一個兄弟打了樣,千萬個兄弟一定有樣學樣。老闆,您不厚道呀,哪有用這樣的方式考驗兄弟的?哪個兄弟經得起這樣的考驗?

濃眉大眼的兄弟們一個個的變質,讓老闆開始反思組織設計的問題。這類老闆不可謂不勤勉,都有肝帝屬性,晚上批閱奏摺是常有的事,通常都是大事小事一把抓。但問題是,這樣的爆肝情懷在組織設計的bug下,依然很難爲組織糾偏。不信,您問問嬴政、朱元璋、朱由檢、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