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拆解賴清德歷次談話的史觀脈絡 親賴人士曝核心有三層次

賴清德總統(右二)、蕭美琴副總統(右三)就職1週年。圖爲2024年正、副總統宣誓就職慶祝大會,圖右爲第一夫人吳玫如。(本報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上任,對於臺灣主權、兩岸關係,多次發言皆以歷史爲出發點,從他幾次重要談話,可以他的史觀有其獨特的「賴氏詮釋」;親賴人士表示,賴清德上任以後歷次談話,史觀涵蓋「中華民國政府」的正統性,並納入「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歷史脈絡,總統談話的核心是有三層次。

親賴人士指出,賴總統從520就職演說、八二三戰役勝利66週年到雙十國慶等重要場合上的談話,面向兩岸都有核心原則,就是願意在對等尊嚴的原則下,以對話取代對抗、交流取代圍堵,與中國共同維護區域安全作出貢獻,併爲兩岸人民帶來福祉。

他指出,第二個層次則是在以國家元首之姿論述臺灣史觀,盼中國正視中華民國臺灣的存在。舉例賴總統多次仔細論述臺灣歷史。520就職演說以「1949年的今天,臺灣實施戒嚴,全面進入專制的黑暗年代;1996年的今天,臺灣第一位民選總統宣誓就職,向國際社會傳達,中華民國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他說,雙十國慶上,則從「113年前,一羣充滿理想抱負的人揭竿起義、推翻帝制」、「建立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出發,以回顧歷史建構「民主臺灣」與「威權中國」之間的明顯不同,建構臺灣主體性。

親賴人士指出,823談話點出「中國要拿下臺灣,不是臺灣哪一個人、哪一個政黨說了什麼」;接受電視臺專訪則直言中國想併吞臺灣並非爲了「領土完整」,而是爲了「改變以規則爲基礎的世界秩序」,前者論述是將臺灣拉出國共內戰框架,後者則以「爲什麼不拿回俄羅斯佔有璦琿條約所籤的那些土地」爲例,說明中國是以民族主義之名行威權擴張之實。

他說,去年國慶晚會上,賴總統以「我們的鄰居」開頭,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五歲生日,「再過幾天,中華民國就要過一百一十三歲生日」,表示以兩者年紀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絕對不可能成爲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以幽默方式藉由「歲數說」凸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事實。

他強調,賴清德上任以後歷次談話,史觀涵蓋「中華民國政府」的正統性,並納入「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歷史脈絡,希望中國正視臺灣是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中華民國臺灣的前途必須由2,300萬臺灣人民決定,對內則希望無論是「臺灣派」、「中華民國派」「中華民國臺灣派」都有歸屬感,展現最大團結所有國人的使命。

他說,除此之外,總統也力陳臺灣已經是世界的臺灣,將臺灣放在國際格局中論述臺灣關鍵地位,向世界宣示:兩岸議題與中國威權不僅是臺灣與中國的事,而是全球的事,是相當具體的連結,也是非常有力的呼籲。

他表示,一如賴總統日前紀念歐戰談話的背後意義「侵略必敗、團結必勝」,以及520就職演說上所說「早在1921年,蔣渭水先生就指出,臺灣是世界和平第一關的守衛,在2024年的今天,臺灣的角色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