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匯聚亞洲,銜接在邊際之間
成立一家美術館並非易事,作爲一項非營利事業,它不僅需要紮實的資金打底,更需要持久的良性運營和有效的內容產出,但它對於社會的發展又是至關重要的。正可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諸如美術館、博物館這樣的非營利性文化機構就像城市的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輸入着內在的生命與能量。
✦ 駿豪中央公園廣場,圖片由元美術館提供
2023年新成立的元美術館,選擇落戶於北京地標性建築——駿豪中央公園廣場。其建築外觀出自當紅建築師馬巖鬆之手,令人矚目,如城市山林般“橫看成林側成峰”。一直以來,馬巖鬆都是“建築山水”理念出色的實踐者,尤其擅長在繁華都市裡盡力打造山水景觀,以營造親近自然的寓意和理念。元美術館所在的這棟建築體也正是馬巖鬆“城市山水”實踐的有機組成部分。遠望之,誠如“城市硬邊山水”。於是乎,建築本身雖然不全是爲美術館服務,但美術館選擇了這個空間,那麼也可以說它是爲一座新美術館的推出打造了具有記憶點和風格特點的語境。
✦ 元美術館展廳,圖片由元美術館提供
當然,實體建築是第一步。據悉,佔據駿豪中央廣場寫字樓三層樓面、呈回字形、總面積1200平的元美術館,成立初衷是希望通過藝術與文化與周圍的社區和大衆發生鏈接,爲社區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一個有機體公園,藝術其實可以逐漸從白盒子中走出,走到開放的空間來參與社區構築、甚至成爲都市更新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另外,美術館也呼應了公園廣場“城市山水”的主題,在美術館內的空間設計上對環境作出呼應,主要呈現水流動的視線和走線。
於是,我們不禁好奇,在這棟“城市硬邊山水”內會發生怎樣的藝術事件呢?6月6日,元美術館新展盛大開幕,特別呈現亞洲藝術家羣展“銜接在邊際之間”,由馮博一擔綱主策展人,由陸向怡、米開拉·塞納擔任策展人。這次展覽呈現了32位亞洲藝術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希望通過展覽去探討一個大亞洲的當代藝術概念。
“亞洲”當然不是一個新鮮議題,人們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認識也是經過了一種潤物細無聲的迭代,就像在元美術館的開館展中我們看到了不同年齡代際的藝術家,從視覺語言方面直觀感受到作品表達訴求和語境的變化,背後也折射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影響力的變化。
✦ “銜接在邊際之間”展覽現場, 圖片由元美術館提供
不過,若我們將視野抽離出本土語境,而放諸於“亞洲”的地緣,無邊界或許尚未完全湊效。尤其是東南亞藝術更多帶有本土文化的印記,也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更爲多元的文化融合印記,有些甚至是因爲政治原因而無可避免的生硬“植入”。由此再來看亞洲藝術,我們會發現,每個國家、每種文明的行進軌跡是如此縱橫交錯;但大家似乎都小心翼翼保護本土文化,所謂的交流和碰撞可能只是點到即止,甚至有點打探、眺望的意味。本次展覽之名“銜接在邊際之間”也正是尖銳地提出了現下亞洲當代藝術的一個特點。
正如策展人馮博一在策展導語裡所言:“儘管是一次聚合地呈現和片段的鏈接,卻從一個個切片的側面,轉向審視亞洲自身的歷史與現實的敘事”。
✦ 古巴塔, 《形式與空間》, Form & Space, 木、皮革線, 85 x 15 x 15 cm, 2023, 圖片由元美術館提供
此次展覽有較大的篇幅側重於東南亞藝術家。對於這一板塊的考量,策展人之一的陸向怡表示:“其實我們一開始和李卓穎館長去討論要做一個什麼樣的展覽的時候,就提到說我們可以做一個亞洲藝術家的羣展。因爲1997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最開始是在曼谷成立的,因而我們積累了很龐大的東南亞藝術家資源。在這次羣展裡面呈現的印尼、菲律賓、泰國的藝術家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東南亞藝術家。我們前兩年也在韓國開設了首爾空間,和很多優秀日韓和國際藝術家陸續建立了合作。唐人二十多年在亞洲也佈局了第八個空間,新加坡空間將在6月28號開幕。所以說,做一個亞洲藝術家羣展,也是一拍即合的事情。我們希望能在元美術館這樣一個平臺,構建這種亞洲範圍內的對話以及呈現亞洲優秀藝術家的多元化面貌。”
✦ 漢迪威曼·蘇普塔拉, 《男人和斷裂的線條 - 斷裂2》, Lelaki dan Garis Putus - Putus 2 (Man and Broken Line 2), 鋁複合板綜合材料, 103 x 200 cm, 2024, 圖片由元美術館提供
“東南亞”一詞在著名社會學者本尼迪克特·安迪森的眼中是一個“再好不過的場所 (locus)”,是“比較的幽靈”試驗之地。這固然和這一地區的諸多歷史遺留問題和文化特徵有關,更重要的是,這些歷史遺留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並且依舊牽扯着各方勢力角逐。雖然今天我們以一個官方語詞提及“東南亞”,是一種確定的學術定義,但若具體到每一個獨立政體、民族和國家來看,又各有不同與矛盾,這就導致了實際構築的“東南亞”是一種相對其他地域而言更有些“支離破碎”的面貌。在這片約175萬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居住着逾6億的人口,但他們中的很多人對於西方文化了解得似乎要比自己的土地和文化多得多。
✦ 奇蒂·納羅德, 《公共浴池》, Public Bath, 布面丙烯, 160 x 160 cm, 2024, 圖片由元美術館提供
當然,思想和表達都應是自由的。有人安於自身文化的表達,有人則一心想走國際化的道路。若我們再將鏡頭拉遠一些,從“東南亞”跳到“亞洲”的語義平臺來看,作爲藝術屆“第三世界”的一支崛起力量,亞洲藝術整體都在努力構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和藝術面貌,而一個展覽,或許就是這一龐大議題的探討中的一個小切口。
好的藝術家是怎樣的?對於這一時常出現的設問,一個頗具“現實浪漫主義”的回答或許是——好的藝術家如同星星之火,共構着人類文明的基業。
一位藝術家就是一個個案,是個體的敘事;而羣展將這些“星星之火”匯聚,彼此交織,串聯起地方文化的線索,是求同存異的對話,也是更多瞭解他者文化、思維的溝通。
✦ 黃永砅, 《龍舟》, Dragon Boat, 綜合材料, 500 x 1800 x 350 cm, 2002, 圖片由元美術館提供
✦ 沈遠, 《仙遊》, Celestial Roam, 陶瓷、錄像, 500 x 200 x 60 cm, 2008, 圖片由元美術館提供
如黃永砅和沈遠的作品更多側重文化交流與碰撞,探討如何將中國的文化、尤其是當代文化告訴西方的觀衆;移民的身份帶來種種問題,一些尖銳的衝突和看似“簡單粗暴”的視覺語言,確實是當時無法繞開的如山現實。黃永砅、沈遠都是中國留法前衛藝術家中的代表人物,沈遠也是中國最早一代獲得國際聲譽的先鋒女性藝術家。如今,時過境遷,我們再次看到黃永砅老師那件在不少大展中出現過的《龍舟》在一場以“亞洲”之名的羣展中現身,又將碰出怎樣的火花呢?
✦ 尚揚, 《壞山水-3》, Decayed Landscape-3, 布面綜合材料, 168 x 776 cm, 2018, 圖片由元美術館提供
同樣崛起於上世紀80年代末的藝術家尚揚,和當時許多藝術家一樣,也是在改革開放後席捲而來的西方藝術思潮與中國傳統藝術激烈碰撞的火花中汲取到靈感,用表現主義的藝術方式解構了中國傳統山水畫樣式。尚揚將目光投向因人類與資本的無序開發、破壞而招致自然風景不可逆的崩壞、破碎,尚揚將布料剪開,再以一種無邏輯的方式重新拼合,在視覺上呈現出碎片化,迴應藝術家對自然及人文景觀現狀的看法。支離破碎、重構拼接的“山水”還是原來的山水嗎?《壞山水》的作品名或許已經表明了藝術家的態度……
✦ “銜接在邊際之間”展覽現場, 圖片由元美術館提供
而年輕一代藝術家生活、居住於海外或以駐留、遷徙等方式創作不同,他們可能更能接受多元文化的表達,尤其是在一個信息扁平化的時代,很多信息其實都是平滑而無縫隙銜接和流動的。這或許不僅僅是“重”與“輕”的對比,也是順勢而爲。當然,這其中不僅是創作媒介的改變,還有看待世界的價值觀轉向。比如,比起宏大的歷史敘事和愈加僵固的意識形態掌控,年輕一代或許更願意將目光投射到山川自然、萬物有靈的世界,甚至是“生命大同”的宇宙中去。
✦ 劉雨佳, 《柯蘭島》, The Koh Larn Island, 單頻高清錄像、彩色 有聲, 14'47'', 2017, 圖片由元美術館提供
“80後”藝術家劉雨佳就是一個佳例。作爲攝影師和影像創作者,她於2019年至2023年在新疆和東北實地拍攝,用多重媒介和文本編織構建“生態虛構”影片,作品在2023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的個展“微光漸暗”中展出。她也是年輕一代中明確將“邊疆”以一個超越地緣政治的思辨視角呈現的藝術家。此外,她也曾參加過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何不再問”,參展作品《黑色海洋》 (2016) 標誌了她前往邊疆 (克拉瑪依) 進行創作的起點。
✦ 王茜瑤, 《瞬息萬變的藍 No. 1》, Ephemeral in Blue No.1, 布面丙烯、油畫棒, 200 x 380 cm, 2022, 圖片由元美術館提供
在常年生活並居住於德國的王茜瑤的作品中,並沒有太多文化交流與碰撞的元素,也不涉及過多身份、邊界問題的探討。相反,剛到德國留學的那陣子,她的畫面中可以明顯看到德國表現主義的身影,直到近兩年才慢慢做了減法,加入有如中國書畫的線條感和大面積留白,同時結合了藝術家自身的芭蕾舞者功底,線條如芭蕾符號般舒展流動。
而說到本次元美術館亞洲羣展的亮點,幾位東南亞藝術家值得關注,同在東亞語境,東南亞藝術家們的生猛、鮮活,提示着人類文明的多元性和複雜性:
✦ 恩唐·維哈爾索, 《藍色的林加島》, Blue Lingga, 布面丙烯,石墨和油畫顏料、樹脂、彩色顏料和線拼貼眼睛, 210 x 390 cm, 2017, 圖片由元美術館提供
恩唐·維哈爾索 (Entang Wiharso) 是較有代表性的一位。這位常年在印尼和美國兩處生活和創作的印尼藝術家多年來一直在表達其多元融合背景。在他的風景系列代表作中,繁茂的叢林和圖騰般的藝術語言不僅僅是對客觀風景或本土風俗的描摹,更是關於民俗寓言在宗教文化、精神世界中展開的圖景,比如古老的爪哇文化、萬物有靈的自然理念……他用我們當代的語言將這種古老文明的迴響與當下迅疾發展的社會鏈接在一起;其創作媒介也融合了架上繪畫、裝置、雕塑、行爲等多重表達方式,不乏直指如身份、移民、種族、性別等尖銳政治、社會議題的作品。
✦ 裡克力·提拉瓦尼, 《無題2010》, Untitle 2010, “奶粉梅塞德”,石膏,奶粉, 520.6 x 187 x 147 cm, 2010, 圖片由元美術館提供
泰國藝術家裡克力·提拉瓦尼 (Rirkrit Tiravanija) 也是一位國際化藝術家,他出生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常年工作、居住於紐約、柏林和清邁。作爲場景式創作的藝術家,他將作品視爲一個舞臺、一種場域、一個獨立的空間,身處其中,可以做什麼呢?他會告訴你,可以閱讀、烹飪、吃飯、玩音樂……但背後的觀念非常嚴肅——人類一定要學會聆聽、理解他人和自然環境,我們是如此不同,所以纔有這個世界;固步自封、閉門造車最終只會導致一無所有。
✦ 羅納德·文圖拉, 《無題》, Untiitled, 布面油畫, 244 x 305 cm, 2023, 圖片由元美術館提供
來自菲律賓的羅納德·文圖拉 (Ronald Ventura) 一直在家鄉馬尼拉生活,致力於在他的作品中用頗具辨識度的語言呈現一種東南亞的當代藝術風格與面貌。他的風格是直白的、高度寫實主義的、卡漫式的、塗鴉式的,以一種近乎戲謔的方式將東西方藝術、高雅和低俗“串燒”,並且不侷限於年齡層,幾乎所有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即能“看懂”,而非玩一種高深的藝術語彙和觀念。
在亞洲力量聯合和資源平臺愈加開放的今天,我們當然需要非營利性藝術機構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是否走出“身份”困局,好像也不是一個多大的問題了;問題在於,作爲藝術家的個體,爲什麼要做藝術,以及爲什麼要堅持做藝術?我們如何發聲,又如何持續發聲?這或許纔是我們更應思考的問題,因爲這個問題本身就並非是二元對立的。
對話 馮博一
Q:Cc主義
A:馮博一
Q
本次羣展體量是比較大的,從策展人的角度,您如何掌握大體量展覽的節奏?
A
作爲策展人,對大型展覽節奏的把握主要在於展覽的主題結構。例如,如何將這次展覽涵蓋在亞洲區域,或者說通過這次展覽反映亞洲當代藝術生態的一個側面,以及未來趨向。這就要求參展藝術家和他們的多媒介作品具有亞洲各國的代表性、共同性和差異性,這也是我們挑選藝術家及作品的標準之一。
同時,要根據現有條件將這些作品和展覽空間進行設計和安排,最大程度地完整呈現參展作品的視覺效果以及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而發現和挖掘亞洲當代藝術潛能,凝聚亞洲藝術的活力,尋求突破與合作可能性,想象和建構亞洲未來的文化共同體。
✦ “銜接在邊際之間”展覽現場, 圖片由元美術館提供
Q
這次參展的有不少來自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地區的藝術家,選擇他們是出於怎樣的考量呢?
A
我們以往太重視西方當代藝術系統了,甚至被動地期待西方對亞洲藝術的接受和認可,而缺乏對我們亞洲自身,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當代藝術的瞭解和關注。現在以廣州美院和廣東時代美術館等爲代表,已經開始加強對東南亞藝術的推介、研究和展示。同時,作爲協辦的唐人當代藝術中心也是國內一直以來收藏、展示和經營東南亞藝術家的機構,他們的支持使這次展覽加大了東南亞藝術家和作品參展的分量。
因此,這次展覽具有加強亞洲藝術家的相互交流,擺脫歐洲中心主義以及變異的藝術話語霸權,確立亞洲文化認同的現實意義,而且還是一種可實施的有效策略。
✦ “銜接在邊際之間”展覽現場, 圖片由元美術館提供
Q
我們在展覽中看到有黃永砅和沈遠夫婦的作品,能否分享一些他們的作品故事?
A
黃永砅是中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這次將他的《龍舟》作品放在一層大廳,可以說很充分地呈現、凸顯了這件大型裝置作品的重要性,也撐住了整個高大的空間。“龍”的造型和所具有的文化符號和屬性涵義,不言而喻;而“舟”和攜帶着地域特徵的“皮箱”,意味着流動、漂泊與遷徙、棲居的生存狀態,或是他通過這件作品反映了他對文化身份、現實境遇的一種感喟,對原鄉留戀的一種情懷。
而作爲黃永砅的夫人,沈遠的《仙遊》作品題目有兩層意思,一是沈遠出生於福建莆田的仙遊,二是按字面解釋——信奉道教的人遠處求仙訪道,可以說是一語雙關。她這件作品的創作來源於她某一次回到故鄉,看到故鄉變成了一個現代社會的垃圾場,她的鄉親們卻習以爲常地生活其中,絲毫未考慮這些垃圾對自身及後代的危害。爲此,沈遠利用陶瓷、影像媒介和裝置方式,依據一座泥塘的造型,將垃圾製作的家禽放置之上。其中有三個屏幕播放着“水窪”由清澈到渾濁的過程,如同村民正深陷於垃圾泥潭之中,她以一種藝術方式反思、質疑着所謂現代化所帶來生態危機問題。
✦ “銜接在邊際之間”展覽現場, 圖片由元美術館提供
Q
在您看來,亞洲藝術在當代的全球語境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應當發揮何種作用?
A
亞洲不僅是地理區域的概念,也是一個地緣政治的實體。尤其在當今世界版圖和時代秩序不斷變動的過程中,亞洲面臨着許多共同的問題和訴求。而在文化藝術領域內,亞洲又是一個複雜多元的文化空間,具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特殊的現代性處境,蘊含着各自截然不同的途徑共域。事實上,一種大衆文化爲先導的新的亞洲意識業已形成。這種共域和意識既是在全球化的結構中適應本土性的要求,也是“全球本土化”的多維顯現。
因此,這個展覽項目既強調個體敘事及其交集的重要性,又將亞洲不同地方的線索編織成各種不同的普遍性模式,甚至是在沒有對立面的情況下建構亞洲的獨立存在,並通過多元敘事使“亞洲”和“亞洲性”成爲多重現代性的場所。其目的不僅是求同存異,更是在尊重各自文化差異性與獨特性的前提下,以各自的方式獲得充分的發展,也就成爲“尋找亞洲”,抑或跨越亞洲地理和文化藩籬的一次有益嘗試與實踐。
© 本文爲 Cc 主義 獨家版權所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號 ccfoundation
侵權必究
Cc News | 法國激浪派巨匠本·沃提埃去世,享年88歲、2024年“燃冉”青年藝術家孵化計劃正式開啓···
大灣區展訊 | 夏日如畫,藝術正當時
吹一個泡泡,New Jeans的夏天剛剛開始!
想免費看展的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