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降評一槌定音 「美債危機」山雨欲來
▲國際信評穆迪(Moody’s Ratings)於5月16日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1,爲該機構首次移除美國最高信評。(圖/路透社)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國際信評穆迪(Moody’s Ratings)於5月16日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1,爲該機構首次移除美國最高信評。其據以的理由是,龐大的財政赤字導致美國政府的舉債規模以更快的速度膨脹,進而在長期推高利率及利息成本。同時又考量美國龐大且彈性十足的經濟、美元儲備貨幣地位,以及聯準會 (Fed) 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將美國信評展望從「負面」調升爲「穩定」。
穆迪降評一槌定音,全球三大信評機構都不再給予美國最高評等,再度引起市場對美債的恐慌,19日早盤,長天期的30年期美債一度來到5.029%,20年期美債殖利率最高衝上5.052%,10年期美債殖利率則一度來到4.553%,飆升7個基點。
而美股四大指數開盤全面挫跌後,尾盤除費半外,反而全面翻紅。臺股加權指數在19日受影響重挫319點,但應不影響「520」上漲行情。不過,6月美債危機山雨欲來,實不容小覷。
三大信評公司 評級意涵
不同債信評級代表不同的違約率,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穆迪(Moody’s)與惠譽(Fitch)是全球三大知名的國際信用評等機構。其中,S&P 與惠譽的評級系統相似,評等由高至低依序爲:AAA、AA、A、BBB、BB、B、CCC、CC、C,並可再細分爲「+」或「–」等級,以提供更細緻的信用風險區分。
至於穆迪(Moody’s)則採用不同的符號標示,其長期債務評等從最高的 Aaa 依序往下爲 Aa、A、Baa、Ba、B、Caa、Ca 至最低等級 C,同樣會以數字(如 Aa1、Aa2、Aa3)進一步區分評等等級。這些評級主要用於評估債券與其他固定收益金融商品的信用風險。
信用評級愈高,違約機率愈低。表1詳列國際三大信評投資級債評級,BBB級以下就是非投資等級債(包括最差的垃圾債)。
▼國際三大信評投資級債評級。(圖/作者提供)
美國國債佔GDP 不斷上升
美國爲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但也是債務金額最大的國家。據悉,美國國會於1917 年首次引入債務上限,公共債務法案隨後於1939年和1941年獲得通過。睽諸美國債務史,1960年的政府債務佔GDP比僅52.86%,1980年降至34.59%,但2000年又拉昇至57.84%,2023年更是大幅提高至120.47%。
美國最新國債鍾顯示(截至2025年5月19日統計),國債總額已突破36.86兆元,爲2023年GDP(27.3兆)的1354%,預估爲今(2025)年度GDP的122%。
回顧美國的債務黑歷史,其自1960年代開始迄今,已調整債務上限逾80次。其中,2011年8月5日,債務上限將美國推向瀕臨危機的局面,並遭到「標準普爾,S&P」將其長期債信評等由「AAA」調降爲「AA+」,債信展望「負面」,這也是美國百年來首度被降評,隨即引發全球股市巨幅波動,所幸危機很快解除,未擴大蔓延。
另於歐巴馬執政的2012年底,由於多項減稅優惠措施以及失業補償政策將到期,同時美國會也將削減赤字機制,導致2013年的「財政懸崖 (fiscal cliff)」危機,留下一記不良紀錄。
2022年底的GDP近26.13兆美元,但當時所累積的債務已達31.12兆,2023年5月來到31.8兆的歷史新高點。對於債務節節高升,當時的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於1月13日致函國會,聲稱聯邦政府支出恐在1月19日當天,到達31.4兆美元法定債務上限,結果一語成真。爲避免美國爆發債務違約,她疾呼國會盡速調高債限。美總統拜曾積極與共和黨人就舉債上限問題談判。
然而,共和黨強調,要同意提高債限的前提是必須大幅削減財政支出,但削減幅度超出民主黨所能夠接受的範圍。但若不提高債務上限、無法在現行截止日之前付款,債務違約山雨欲來。
果不其然,惠譽(Fitch)於2023年8月1日調降美國長期外幣評等,由AAA調降至AA+,系因預期該國未來3年財政惡化、政府債務沉重且持續成長所致。而同年11月,穆迪也基於差不多的理由,將美國的展望調降至「負面」。
這次穆迪(Moody’s Ratings)於今年5月16日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1,則爲第三度被降評後,美國徹底失去三大信評機構所給予的最高級3A評級。
降評對債券殖利率影響
以史爲鑑,或可鑑往知來。2023年8月惠譽調降評等時,股市跌幅收斂至2.3%,10年期公債殖利率雖一度升破4.2%,但隨後迅速回穩。2023年8月惠譽降評時,市場已經有美債降評經驗可循,市場反應相對溫和,殖利率僅微幅上升。2023年11月穆迪將展望調爲負向時,10年期殖利率更從4.93%下跌至4.33%。
而這次一開始,10年期殖利率微升。降評對債市影響以短期居多,然6月將有逾6兆美元的美債到期,恐風暴再起,後勢端賴美政府如何化解危機而定。
「拋售美國」恐蔓延
爲什麼過去大家熱衷購買美國國債,而如今卻出現拋售潮,甚至引發「拋售美國」(Sell America)的疑慮?這背後的轉變,反映了全球對美國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日益升高。
過去,美國國債因擁有最高信用評等,被視爲最安全的資產之一,並提供穩定的利息收入。當市場動盪或投資人擔心股市崩跌時,資金往往流入美國國債以尋求避險。再加上聯準會長期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壓低利率,更進一步提升了國債的吸引力。
然而,自2022年起,爲了抑制通膨,聯準會開始積極升息,導致新發行的美國國債利率大幅上升,債務融資成本急遽提高。美國財政部每年需支付的利息支出逼近1兆美元,不僅壓縮了其他政府支出空間,也讓外界對美國債務的可持續性產生質疑。
如今,川普對等關稅面臨經濟衰退風險,又遭信評降級危機,美國政府面臨的挑戰愈發嚴峻:2025年到期的國債規模高達近4.9兆美元,利息支出更達9,490億美元,約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1%,已超過國防支出的佔比(2.9%),創下自1940年有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
只要利率居高不下,美國政府就需不斷以「借新還舊」的方式發行新債來償還舊債與利息,這將進一步推高融資成本,使未來利息負擔更加沉重。
值得注意的是,壓低殖利率並不能單靠市場恐慌或政策話術長期維持。從長期來看,美債殖利率主要受經濟基本面、通膨預期以及信用評等影響。若投資人對美國償債能力產生根本性疑慮,即便聯準會降息,也難以有效壓制殖利率。
更重要的是,若政府過度操控市場預期,可能引發債券市場波動、拍賣失利,進而損及美元信心與美國國債的整體信用,反而得不償失。
臺灣全體壽險業者持有的美國公債部位爲5,750億美元公債,央行則持有近3,000億美元部位的美國政府公債,尤應注意美債山雨欲來的違約風險。
▼臺灣全體壽險業者持有的美國公債部位爲5,750億美元公債,央行則持有近3,000億美元部位的美國政府公債,尤應注意美債山雨欲來的違約風險。(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