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院士何以橫行

“出門在外,身份是自己給的”,當這樣的“網絡梗”走進現實,會發生什麼樣的奇葩事?

近期,一名打着“中國科學院院士”旗號的男子阮少平,或蒞臨中小學指導人才培養工作,或趕赴縣級中醫醫院進行參觀交流,頻繁遊走於教育界、醫療圈,好不光鮮亮麗。然而,經向權威部門求證,有媒體曝光全體院士名單裡壓根沒有“阮少平”,其爲學術騙子無疑。

這年頭,一波接一波的騙子也玩起了“模仿秀”:有人編造並不存在的“遼寧理工大學”,並給自己穿上了亮晶晶的“教授”外衣;有人自稱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忙着與一些企業簽約、授牌;更有人拋擲重金,給自己捧來了“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的“洋帽子”……凡此種種,正應了古人的一句老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不禁要問,這些騙子爲何總有市場?他們的身份泡沫很難被戳破嗎?

細心的網友會發現,騙子們尤其“鐘意”小縣城,比如,開頭提到的阮少平就頻頻光顧縣城的學校、醫院。原因顯而易見:一邊是需要“榮光加持”的正規單位,一邊是需要“身份背書”的江湖騙子。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部分單位的浮躁之風、浮誇之氣,務必格外警惕。聚光燈下,“阮少平們”的行蹤越密集,其在各種官方賬號的曝光度就越高,向其發出邀請函的單位也會越多,一個完整的閉環由此形成。

信息化時代,覈實高大上的頭銜並不難。打開中國科學院的官方網站,全體院士共計841人的名單一查便知。《中國科學院院士行爲規範(試行)》也規定得清清楚楚:禁止以院士名義參加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學部和學術團體、學術期刊以外活動。動動手指就可規避的騙局,爲何總有單位接連入坑?尤其是,像學校、醫院這種最應講究嚴謹、求實的單位,反倒成爲受騙“重災區”,不免令人唏噓。試想,當被聘爲課程導師的騙子阮少平出現在教書育人的課堂時,這一出荒誕劇究竟打了誰的臉?據報道,涉事學校已悄悄刪除“聘請院士阮少平”的文章,教訓如此深刻,有關單位還得好好反思一番,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

針對招搖撞騙的“阮少平們”,嚴防是一方面,狠打是另一重要方面。揆諸過往案例:此前有一杭州男子冒充“院士”找工作,後被當地檢察機關以涉嫌招搖撞騙罪起訴;近期冒充“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的曹玉磊,也被清華大學親自下場打假,併發一紙聲明稱“學院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等權利”……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院士稱號的榮譽性、捍衛學術殿堂的純潔性,這樣的利劍不能少,也決不能生鏽變鈍。(靜子)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