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央企戰略協同,凱賽生物踏上生物基材料商業化新徵程

月前,凱賽生物(688065.SH)公告表示,定增事宜已通過上交所審覈並已取得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同意註冊的批覆,併發布了定增募集說明書註冊稿。

根據註冊稿,本次定增發行對象爲上海曜修,擬定增募資總額不超過66億元(含本數),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後的募集資金淨額擬全部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貸款。

據註冊稿與進展公告顯示,CIB與招商局集團將分別以公司股票和現金方式向上海曜修出資。目前,CIB持有的1.17億股公司股份過戶登記手續已辦理完畢,過戶日期爲2024年12月31日;同時,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已以現金方式向上海曜修出資,上海曜修工商變更登記已完成;其他發行前各項工作正有序推進。

根據凱賽生物與招商局集團在2023年7月簽訂的業務合作協議,招商局戰略採購凱賽生物生物基聚酰胺材料,將盡最大商業努力推廣和落實產品採購目標。據註冊稿透露,目前招商局集團的多個相關單位已與公司就多個產品進行洽談或實驗性採購。

立定生物製造,與國家戰略同頻,前沿硬科技卡位戰新產業創新發展

站在當下時點,對招商局集團和凱賽生物雙方而言,這項定增案背後都蘊藏着多重深遠的戰略意圖和產業意義。

發展綠色科技是招商局集團的重要戰略部署,生物製造以及生物基新材料是其中重要一環。據招商局集團官網信息,其牽頭承擔國務院國資委煥新行動生物製造專項,“系列生物基聚酰胺開發與產業化工程”入選國務院國資委“戰新產業百大工程”。

入局凱賽生物,不僅符合國家對戰略新興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佈局,亦可藉由凱賽生物的生物新材料解決方案實現自身業務的低碳轉型,並進一步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和產業鏈話語權。

此次定增方案,充分彰顯了招商局對生物製造這一賽道的佈局決心和力度。而選擇凱賽生物作爲合作伙伴,則充分證明了對後者技術實力與市場引領地位的認可。

作爲曾被譽爲“國內合成生物第一股”的凱賽生物,是合成生物和生物製造的頭部企業。凱賽生物擁有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系列生物基聚酰胺及其複合材料等諸多產業化技術,完成了多個全球首次從零到一的技術突破,併成功實現了生物法產品對傳統化學法產品的市場替代。其產品兼具低碳、可回收等綠色特性,直擊“碳中和”痛點。

招商局集團的引入,凱賽生物有望確保產品的穩定需求,降低市場開拓風險;並且,有望獲得更加充實的資金,有助於公司在產品佈局、財務能力、人才引進以及研發創新等各方面持續優化,進而爲公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與長期價值提供更多支撐。

從更深層次來看,本次招商局間接入股凱賽生物,也反映出國有資本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熱情和支持力度,以及對民營資本和企業家的開放合作態度與尊重。在公告中凱賽生物也表示,本次合作是一次大型央企投資民營上市公司的嘗試,亦是雙方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的響應,有助於推動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共同發展。

地方政府、行業巨頭齊發力,生態閉環加速生物新材料商業化落地與放量

去年5月,凱賽生物與合肥市政府、招商局創科集團簽署三方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助力生物基材料產業集羣以及生態圈建設。與此同時,凱賽生物亦通過與多領域合作伙伴的深度協同,正不斷完善和擴展產業鏈生態。

據企業工商信息平臺顯示,繼2024年8月成立旨在支持材料改性技術需求的安徽禾纖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後,公司在12月和2025年1月分別成立了招商凱賽(合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招商凱賽新材料(安徽)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及專注於複合材料製造的招商凱賽複合材料(合肥)有限公司,項目建設也已按計劃啓動。

從工商註冊信息來看,招商凱賽複合材料(合肥)有限公司的股東有招商創科、凱賽生物以及合肥產投、合肥高新投,是央企、技術方以及地方政府的三方聯合。三方強強合力,其各自強大的資源優勢可在資本、技術、市場、人才等方面形成強大的多向賦能和協同效應。對於凱賽生物產品的商業化落地、地方特色產業的產品以及國家戰略佈局戰新產業,都將築造強有力的硬實力支撐。

此外,近日工商註冊信息顯示安徽凱酰時代複合材料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其股權穿透顯示,其第二股東背後,站着寧德時代、中信建投、合肥高新建設投資集團等機構及公司;第三股東卡淶科技亦是汽車、儲能等市場領域的複合材料解決方案提供商,目前是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復材結構件的主要供應商。

回溯至今年初的投資者調研活動中,凱賽生物透露已獲得頭部電池廠商技術認證並獲得商業化訂單。如此再看凱酰時代的設立,合理推測該頭部電池廠商或爲寧德時代。

從股權結構上看,凱酰時代是核心原料方、品牌方和加工方的利益共同體,產業鏈條關鍵節點的協同,將直接打通生物基複合材料在新能源電池材料的應用場景,極大推動其在動力電池、汽車等下游市場的應用推廣。

各個獨資或合資公司的相繼成立與項目落地,意味着凱賽生物系列生物基材料‘單體—樹脂—復材—應用製品’的全鏈條生態已逐步成型。未來,凱賽生物或將以“合肥模式”在其他下游應用領域複製推廣生物製造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建設的經驗,推動生物新材料在各類應用場景中的商業化應用放量。

厚積薄發,生物基基石材料助力更多潛在應用場景實現綠色革新

合成生物學與生物製造的興起不過十數載,發展的每一步都稱得上是“在黎明前的黑暗裡摸索前行”——比如凱賽生物與生物基聚酰胺及其複合材料。

所幸,黎明的曙光已現。經過多年的積累,目前凱賽生物的生物基聚酰胺及其複合材料正處於規模商業化的關鍵導入期,其產品已經在紡織、工業絲、電子電器、汽車等領域形成銷售,在工程塑料、交運物流、建築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公司也已開發出大量客戶資源,進一步夯實了市場基礎。

值得留意的是,針對低空經濟、儲能、氫能等近期關注度頗高的新興領域,凱賽生物也已開啓佈局,並積極拓展更多應用場景,力求在新興產業中找到更多增長點,藉助多元化的技術優勢和創新能力,推動商業化應用全面開花。

去年1月凱賽生物與韓國3P.COM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擬設立合資公司,爲纖維增強熱塑性生物基聚酰胺複合材料的應用提供最後一步的技術銜接,同時開發熱塑性生物基聚酰胺複合材料在氫氣儲存和運輸、城市空中交通、風電葉片等領域的應用。而在去年12月凱賽生物2024年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正在和相關企業對接,就生物基聚酰胺用於低空飛行器的業務進行合作。

另外,機器人技術發展也進一步帶動更多新型材料需求增長,據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佈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測,到2029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擴大至750億元,佔據全球市場的32.7%;到2035年,有望進一步擴大至3000億元,而以碳纖維、PEEK、聚酰胺等爲首的多種複合材料空間都受到券商看好。凱賽生物開發的、以玻璃纖維或碳纖維增強的熱塑性生物基聚酰胺複合材料,其強度可以替代金屬,密度僅爲鋼材的1/4、鋁材的2/3,且碳排放更低。

商業化落地並不是一件能一蹴而就的易事。作爲一類全新的生物新材料,生物基聚酰胺的熔點、流動性等異於傳統同類石化材料的特性所帶來的,是全新的生產與加工工藝、加工設備或部件、產品標準及應用生態。

近年來,凱賽生物在製備工藝、設備、產品成型設計、標準、應用場景、產業鏈及生態圈展開了諸多密集且務實的嘗試與佈局,實現了重要的生物基材料商業化放量的前期準備和經驗積累。

定增的順利落地將爲公司提供充足的資金與應用需求端的支撐,公司將有能力爲產能消化和商業化放量提供穩健的技術研發、產品創新、應用生態建設支持。在此基礎上,更多規模化產能的釋放,將有助於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讓公司和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均可構築更顯著的成本優勢和競爭力。

市場也期待着,隨着技術與業務的成熟,在新能源、交運物流、現代建築等領域的優質應用之上,生物基聚酰胺複合材料也能在低空經濟、機器人、儲能等更多新興領域落地應用,爲更多下游市場提供新的高性能低碳材料解決方案,卡位高增長賽道,創造更多的綠色經濟勢能。

定增落地只是起點,“央企戰略引領+民企硬科技創新+地方產業賦能”的三重協同,將加速生物基材料的產業生態裂變,重塑綠色材料產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