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富豪,玩起“雄競”了
一股格鬥潮正在席捲硅谷。Mate的扎克伯格等許多投資人和科技創始人們不滿足於在會議室裡你爭我鬥,開始轉型成爲格鬥家,並追逐着一種充滿雄性激素的男子氣概。
雖然從事高強度的運動早已成爲硅谷精神的一部分,但如今他們體內最原始的勝負欲似乎在格鬥文化的衝擊下正在加倍放大。他們希望通過學習拳打腳踢、膝擊、肘擊,有時甚至用拳頭砸向對手頭部等技巧,來實現所謂男性主義的復甦。
今年40歲的扎克伯格是這項運動的領軍人物,本身他就是巴西柔術的狂熱練習者,最近他開始哀嘆,企業文化正在被“閹割”,缺乏“男性能量”。當然,更爲重要的還是兩年前,他與馬斯克的“線上約架”,成爲了這次硅谷格鬥潮的一大標誌性事件。
“馬紮對決”
兩年前,Meta宣佈將推出與推特直接競爭的產品Threads,扎克伯格在內部會議中稱其爲“對推特的迴應”,並暗示推特運營“不夠理智”,而這很快引來了馬斯克嘲諷:“地球迫不及待要完全被扎克伯格掌控”。
後來,一名網友提醒馬斯克“扎克伯格會柔術”,馬斯克隨即發推邀戰籠鬥,扎克伯格以“地址發我”應戰。“籠中格鬥”是被終極格鬥冠軍賽(UFC)這類綜合格鬥(MMA)競技賽事帶火的運動。UFC的總部位於拉斯維加斯,“八角籠”是UFC的比賽場地。
幾個回合的口水仗下來,雙方選定拉斯維加斯八角籠爲場地,在此期間,馬斯克自稱掌握“海象”絕招(躺壓對手),扎克伯格則曬出與UFC冠軍的訓練合影。
在巨大的商業價值和億萬流量的加持下,UFC總裁達納·懷特更是積極協調,計劃將比賽包裝爲慈善表演賽,預估收入超10億美元。
然而,這場備受矚目的比賽卻被馬斯克母親梅耶叫停,後來馬斯克重啓提議,甚至計劃在羅馬鬥獸場舉辦,但被意大利政府“無情”拒絕。
2025年初,扎克伯格因訓練導致膝蓋韌帶撕裂,讓這場持續了近兩年的賽事最終擱淺。
不同於馬斯克未經受過任何專業訓練,扎克伯格卻是實實在在地對格鬥運動情有獨鍾。在他看來,習武是爲了“同時鍛鍊身體與專注力”,並強調綜合格鬥(MMA)的實戰性——稍不留神就可能被擊倒,這種高強度的投入能幫助他在高壓工作中保持清醒。
爲了提高自己的水平,他找來巴西柔術大師卡馬裡洛做教練,儘管卡馬裡洛此前曾帶出過多個UFC綜合格鬥世界冠軍,但他表示扎克伯格是他帶過的最出色的選手。這樣的認可並非虛言,在業餘比賽中,扎克伯格曾多次斬獲金牌。
而硬幣的另一面,這樣的愛好也無形中成爲了公司的風險,2024年初,Meta在向SEC提交的報告中表示,“扎克伯格熱愛綜合格鬥等接觸性運動,以及水上的極限運動和休閒性的航空飛行。如果CEO因爲運動受傷而無法保持聯繫暢通,將對本公司的經營造成重大影響。”
Meta還透露說,在扎克伯格“以身作則”的帶領下,公司的其他高管也熱愛上了一些容易受傷的高風險運動項目。報告還指出,“這些運動存在讓人嚴重受傷和致人死亡的風險。”
百萬富翁們的新愛好
也不止是Meta的高管,“雄競”已經從科技億萬富翁階層蔓延到了行業底層,越來越多的有錢人也開始練習武術,恢復“男性氣概”。
一位投資人表示,扎克伯格的轉變爲他們帶來了“希望的燈塔”。畢竟大家都在Ins上看到了扎克伯格從瘦弱的宅男到武術高手的驚人轉變。
但這並不意味着天真的打工人們也可做到如此,這是因爲這羣人有一個關鍵的共同標籤:在開始追求他們奢侈的新愛好之前,都已經基本實現財富自由。
首先從歷史角度來講,最富有的羅馬人曾對暴力格鬥着迷,到了20世紀初,格鬥仍然是精英階層的熱門消遣。
另據外媒報道的一個案例,一個投資人爲了學習格鬥,暫停了自己數月的本職工作,還花費7.5萬美元(約54萬人民幣)聘請了一位教練、一位營養師和一羣輪換的專業陪練夥伴,而這僅僅是這場運動的入門費用。
除了金錢上的付出,身體上的付出要來的更直接,《李小龍健身法:肢體表達的藝術》中曾寫到:真正意義上的格鬥,需要認認真真地訓練自己身體的每一部位。這種對身體極限的追逐,讓硅谷精英們體驗到了更純粹的快感。
除了格鬥場上帶來的衝擊,最近一位科技公司創始人,參與了一場“殘酷的”八天南非山地自行車賽,全程約400英里,爬升54000英尺。這位創始人說,高強度的體力鍛鍊能讓他從工作中得到精神上的放鬆。
“如果我只是把腿從一場會議挪到另一場會議,那體驗就太有限了,”他表示。“我喜歡這種用身體和四肢像動物一樣在戶外奔跑的感覺。對我來說,這纔是完整的人類體驗。”
格鬥背後的經營哲學
硅谷的“格鬥潮”不僅是個人健身愛好的延伸,更是一場關於領導力重塑與戰略思維升級的運動。
像是PayPal CEO丹·舒爾曼沉迷學習以色列馬伽術(Krav Maga),其教練指出,訓練核心是“重新編程大腦反應系統”,以應對持續變化的商業環境。再比如著名投資人鮑勃·羅辛曾練習日本合氣道超過15年,認爲武術幫助他在微軟、領英等公司處理複雜談判時保持冷靜與靈活性。同時,硅谷高管通過巴西柔術訓練,將“地面劣勢轉化爲反制機會”的思維應用於商業談判。
值得一提的是,“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竟也是格鬥運動的愛好者,其在闡述經營理念時曾不止一次提到格鬥。他在《經營十二條》中指出,格鬥場上所需要的“鬥魂”,在經營中也必不可少。脾氣太好、架也沒吵過的人,應該趁早把社長的位置讓給更有鬥爭心的人。他認爲,經營畢竟是企業之間激烈的競爭。哪怕只有兩三名員工的小企業,如果經營者缺乏燃燒般的“鬥魂”不能爲保護員工而發揮昂揚的鬥志,也將必敗無疑。
此外,他還常將創業初期比作“真刀真槍的格鬥”,認爲企業家需像武士般全神貫注,直面生死存亡的壓力。例如,他在京瓷初創期因技術落後、資金匱乏,形容自己“如同手持匕首的門外漢,必須本能地攻擊對手弱點”,而非遵循傳統商業套路。
同時,他強調“在恐懼中行動”,認爲猶豫會錯失戰機。這種“進攻性”思維類似格鬥中的“搶佔先機”,例如在日航破產重組時,他迅速裁員、降薪並引入阿米巴經營模式,以果斷決策扭轉頹勢。
格鬥場就像一個小型的人生,信念、力氣、意志力、耐力都在其中。可見,科技精英們正通過武術探索身心極限,並將這種經驗轉化爲商業與技術創新中的競爭優勢。正如UFC冠軍康納·麥格雷戈所言:“格鬥教會我的不是如何戰鬥,而是如何永不放棄。”現在看來,硅谷要繼續保持國際科技創新的低位,“雄競”竟然快成核心精神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