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巧克力 貴鬆鬆

可可批發價雖已自去年末的峰點回落,製造商仍將增加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富國銀行9日發表報告指出,業者應對成本壓力的作法,除減少季節性產品線,還採取「縮水式通膨」(shrinkflation)策略,即價格維持不變,但產品份量縮水。

西非產區嚴重斷供,是造成可可價格飆升的主因,該地區囊括全球約70%的可可產量。2023年底暴雨引發黑莢病和作物腐爛,接着2024年聖嬰現象(El Nino)帶來乾旱,可可腫枝病毒(cocoa swollen shoot virus)更爲盛行。

據國際可可組織(ICO)資料,上一產季全球可可產量年減12.9%,僅剩437萬公噸,造成49.4萬公噸的供給缺口,短缺情況爲60多年來之最。全球最大可可生產國象牙海岸的產量下滑25.3%,迦納產量銳減31.3%。

富國銀行引用可可出口商初估數據,指可可供給展望仍充滿挑戰。2025/26新產季(始於今年10月),西非四大可可生產國總產量恐減10%。富國報告說,鑑於當前可可供給赤字創新高,可可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恐持續到產季結束(截至明年9月)。

巧克力主要原料還承受關稅壓力。厄瓜多、象牙海岸、多明尼加、加納等美國的主要可可供應國,面臨美國課徵15%到25%的對等關稅。

不過隨着全球可可供應前景改善,象牙海岸、迦納等西非生產國提高保障農民的最低收購價,紐約可可期貨價8日跌至20個月低點,周線連八黑創26年來最長周度連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