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千氣象看四川|隆昌土陶:讓非遺在傳承中“新生”
(原標題:萬千氣象看四川|隆昌土陶:讓非遺在傳承中“新生”)
開始對話視窗。離開會取消及關閉視窗
結束對話視窗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央廣網內江2月9日消息(記者 王穎)近日,2025年“萬千氣象看四川”主題採訪報道組走進內江,探尋隆昌土陶的傳承與創新發展之路。
隆昌土陶藝術(央廣網記者 王穎 攝)
隆昌土陶歷史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巴蜀原始先民已掌握製陶工藝,爲隆昌土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東漢晚期,隆昌地域出土了陶燈、陶罐等製品,標誌着當地土陶生產的開端。唐朝時,隆昌所在的陶土礦帶被開採利用,到宋朝規模化陶窯燒製已然形成。明代,隆昌土陶進一步發展。直至2012年,隆昌土陶獲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23年,隆昌土陶柴燒技藝入選內江市非遺項目,持續傳承與發展。
隆昌土陶藝術(央廣網記者 王穎 攝)
目前,國內近70%知名白酒企業使用的酒窖、酒缸和陶酒罈都來自隆昌。過去,隆昌土陶多作爲工業製品,主要用於白酒存儲,附加值較低。但如今,在土陶文化藝術館內,土陶以全新的藝術姿態展現在大衆面前。
隆昌土陶藝術(央廣網記者 王穎 攝)
土陶文化藝術館榮譽館長劉勇,是推動隆昌土陶從工業製品向藝術品轉變的關鍵人物。他以東坡文化爲靈感源泉,創作了東坡系列土陶。“我一直很喜歡東坡文化,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東坡文化和土陶相融合”,劉勇說道。爲了實現這種融合,他曾20多次前往三蘇祠,深入研究東坡文化。經過近2個月的構思,他以10幅蘇東坡的故事和詩句爲藍本,設計出東坡文化的核心脈絡,創作出“一澄東坡文人壺”系列土陶文創產品。該系列產品要經過煉泥、製坯、設計、創作、刻繪、浮雕、賦彩、晾坯、燒製、打磨,一直到包裝等近70道精心創作工序。
隆昌土陶藝術(央廣網記者 王穎 攝)
在2024年4月28日,“中華文化數字資產北京發售儀式”與“中華文化數字資產洛杉磯首發儀式”同步開啓,一場文化傳播盛事在北京和洛杉磯上演。劉勇精心創作的《一澄東坡文人壺》作爲文化瑰寶,1000套產品(境內500套、境外500套)於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和美國紐約數字資產交易所同步發售。瞬間點燃全球收藏界與文化愛好者的熱情,首發便售罄,其獨特魅力展露無遺。《一澄東坡文人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湛的製作工藝將東坡文化與隆昌土陶非遺技藝完美融合,在傳統與現代審美間找到絕妙平衡。
在2024世界品牌莫干山大會暨第四屆“中國財富大會”上,劉勇攜《一澄東坡文人壺》亮相,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征服了現場嘉賓、專家以及中外各界人士,成爲全場焦點。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的土陶走向了世界舞臺。文人畫與陶藝美學完美融合,爲傳統土陶賦予了全新的人文高度。“土陶承載着千年的文化記憶,我們這一代傳承人,有責任讓它在當代社會中重煥生機。”劉勇在採訪中說道。
土陶雕刻中(央廣網記者 王穎 攝)
劉勇介紹,隆昌土陶製作工藝繁複,從選泥、製坯到燒窯、雕刻、上彩,每一步都考驗着匠人的技藝與耐心。選泥是第一步,需選用當地特有的優質陶土,其黏性和可塑性俱佳,爲土陶製作奠定基礎。製坯則分爲手工拉坯和模具成型兩種方式,手工拉坯更考驗工匠的手感與經驗,能賦予土陶獨特的藝術氣質。
燒窯是土陶製作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土陶的質地和色澤。隆昌土陶採用傳統柴燒和現代氣燒兩種方式。柴燒時,火焰與陶坯直接接觸,在高溫作用下,木材燃燒產生的灰燼和火焰自然滲透到坯體表面,形成獨特的火痕和落灰釉,使每一件土陶都獨一無二。氣燒則溫度控制更爲精準,能燒製出質地更爲均勻的土陶。
土陶彩繪中(央廣網記者 王穎 攝)
雕刻和上彩爲土陶增添了藝術美感。雕刻工藝包括陰刻、陽刻、浮雕等,工匠們用刻刀在陶坯表面刻畫出精美的圖案和紋飾,或花鳥魚蟲,或山水人物,栩栩如生。上彩則採用天然礦物顏料,通過彩繪、釉下彩等技法,使土陶色彩斑斕,富有層次感。
隆昌土陶產業正經歷着一場文化反哺與創新賦能。如今,這一古老技藝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隆昌土陶已經成爲展示四川地域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