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級運力織就中國速度 高鐵網絡重塑發展格局

國務院新聞辦7月21日新聞發佈會披露了一組關鍵數據:我國動車組日均發送旅客量已逼近1000萬人次,佔全國鐵路旅客發送總量的80%。這意味着,全國範圍內,高鐵出行已成爲交通運輸行業的“頂流”。

高鐵是驅動經濟躍升的戰略引擎。高鐵的迅猛發展,縮短了各個城市的距離,更是成爲了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十四五”期間,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預計達4萬億元人民幣,其強大的乘數效應有效拉動了經濟增長。高鐵建設不僅顯著帶動了沿線土地價值提升、產業優化佈局與城市功能升級,高鐵站區往往也會成爲區域發展的新機遇。更重要的是,高鐵極大促進了全國範圍內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的高效流動與優化配置,爲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了關鍵基礎設施支撐,隨着高鐵網絡持續向西延伸,新疆、西藏、青海等邊疆省份相繼接入高鐵時代,使偏遠地區也得以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高鐵是提升民生福祉的幸福紐帶。對於民衆而言,高鐵帶來的最直接感受是出行效率與舒適度的革命性提升。動輒十餘小時的漫長旅程被數小時甚至更短時間的高效通達所取代,“雙城生活”模式日益普及。京津冀地區依託高鐵“市市通”,形成了核心區1小時通勤圈及相鄰城市1.5小時交通圈,顯著便利了跨城通勤。長三角地區日均開行動車組超2400列,實現了高度密集的“公交化運營”,極大提升了出行便捷性。粵港澳大灣區高鐵里程突破3000公里,軌道網絡深度融合,“1小時生活圈”成爲現實。成渝間高鐵班次密度達約9分鐘一班,日均客流超百萬人次,有力支撐雙城融合。在建的成渝中線高鐵設計時速400公里,將實現50分鐘直達。曾經節假日“一票難求”、長途顛簸的艱辛體驗已成爲歷史,代之以“隨到隨走”的便捷與舒適旅程。高鐵超越了單純的交通工具屬性,成爲維繫親情友情、促進文化交流、拓展生活半徑的“情感與生活紐帶”,切實增強了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高鐵是彰顯自主創新的國家名片。中國高鐵的崛起,是一部自主創新、技術攻堅的奮鬥史。從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到全面自主創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復興號”動車組覆蓋全國,其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高速列車技術領域持續突破:已擁有世界領先的350公里時速大規模商業運營能力;在建的成渝中線高鐵將挑戰400公里時速新標杆。中國高鐵的成功經驗已成爲“中國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走向世界舞臺。中國企業主導或參與的雅萬高鐵、中老鐵路等海外項目,全面採用中國標準和技術體系,爲項目所在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顯著提升了中國高鐵的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

日均千萬人次的高鐵出行規模,生動映射出中國高鐵網絡的巨大成功。這張日益完善的“鋼鐵脈絡”,不僅高效連接了國土空間,更深刻聯通了發展機遇、民生福祉與國家夢想。隨着“十四五”規劃深入實施和交通強國建設加速推進,中國高鐵必將向更高速度、更廣覆蓋、更優服務、更智能綠色的方向持續升級。我們堅信,中國高鐵將繼續以卓越表現,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更堅實、更高效的支撐。中國高鐵的發展成就與未來藍圖,值得充分肯定與期待。(王天慧)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