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耕自然 大音希聲——劉默耕科學教育改革檔案展啓幕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鄭翅)近日,人民教育出版社舉辦的“默耕自然,大音希聲——劉默耕科學教育改革珍貴檔案展”開展,展覽將持續四個月。本展覽因得到劉默耕親屬捐贈的許多珍貴檔案而順利舉辦。6月26日,劉默耕親屬一行9人蔘觀了展覽。展覽包含近百幅相關歷史圖片、教案教材以及往來書信,並首次展出了劉默耕在20世紀40年代手寫的《自編自然教材》。

劉默耕是我國著名科學教育家,也是我國小學自然教學改革的前驅和導師。他曾先後擔任人教社生物自然編輯室編輯、編輯室副主任,並擔任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自然學科審查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自然教學專業委員會顧問等。他參與起草了新中國成立後歷次小學自然課的教學大綱,參與和主持編寫了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人教社各套小學《自然》教材、教學指導書及師範學校《自然教學法》。

在展櫃裡,有一份極其珍貴的用毛筆手寫的《自編自然教材》原件。這是1947年至1948年,劉默耕在晉冀魯豫邊區爲了更好地教授小學自然課而自己編寫的。新中國成立後,爲了更好地推廣老解放區的教育理念,他根據毛澤東的實踐論、黨的教育方針、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結合自己在解放區從事小學自然教學的經驗,編寫了《自然教學經驗點滴》一書,於1950年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對推動20世紀50年代全國小學自然教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劉默耕堅持認爲,自然教學改革應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學習國際先進科學理論,結合中國的實際開展改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劉默耕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胡夢玉等人醞釀發起科學啓蒙教育改革。1979年6月,美國哈佛大學科學教育專家蘭本達教授受邀訪問北師大,介紹了“探究—研討”教學法。劉默耕主張的科學教育思想與蘭本達提倡的教學法很相似。此後,劉默耕積極在小學自然教學改革中推廣實驗“探究—研討”教學法。

“此次改革深刻重塑了小學自然學科,開創了20世紀80年代‘小學科學教育的春天’。”人教社科學編輯室編輯聶潤秋介紹,此時的自然學科地位空前提升,從高年級起始逐步提前至中年級,並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了從一年級起始的區域性實驗,到80年代末,小學自然在全國範圍內從一年級起始。教材編寫理念發生了根本轉變:以問題爲引導,將探究活動作爲核心學習方式,科學結論在探究後呈現或由學生自主得出,強調探究過程與科學思維訓練。此次小學自然學科改革的理念和實踐探索,爲2001年啓動的全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積累了寶貴的先行經驗,探究、研討從此成爲各個學科重要的教學手段。

臨近展覽末尾,寫着“行雖微而旨趣遠,出雖淺而寓意深”的展板吸引了參展觀衆的注意,這是湖北教育報刊社原總編輯劉沛生對劉默耕先生改革思想的解讀。這句凝結劉默耕畢生信念的箴言,正是他科學教育思想的核心:從小處着手,引導學生在親身探究中領悟深刻的科學原理。

作者:鄭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