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要動Fintech的命根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動察Beating,作者:律動編輯部,編輯:Jack,題圖來自:AI生成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美國的居民,你或許已經習慣於幾秒鐘給PayPal、Stripe完成銀行賬戶授權,並使用這些應用完成日常支付和收款,一切都是如此便宜、便捷。

過去十多年,這幾乎是數字金融的常態:Fintech公司通過開放接口(API)抓取銀行賬戶數據,再幫你完成支付、分期、記賬等操作,銀行方面從不向你或這些公司收取數據訪問費。

但這種“免費時代”很可能即將結束。

就在上個月,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摩根大通宣佈,將開始向Fintech公司收取用戶數據訪問的費用——無論是第三方記賬、轉賬服務,還是跨境支付平臺,只要需要連接摩根大通的客戶賬戶,都要付錢才能獲得數據接口。

這意味着,用戶未來使用的很多應用,可能會因爲成本上漲而收取更多費用,甚至直接下線某些功能。

與此同時,摩根大通還在支付端出手。據外媒報道,蘋果Apple Pay業務或將很快由高盛轉交摩根大通接管。這意味着,在全球數以億計的 iPhone 用戶身上,摩根大通將掌握一部分支付入口和交易數據。

這兩則新聞看上去完全不相關:一個是收費,一個是接管支付業務。但它們共同指向了一個更大的趨勢——零售金融的控制權,似乎又在從開放世界回到大銀行手中。

而這種變化的真正導火索,是特朗普針對銀行業的一次關鍵性監管轉向。

要理解摩根大通現在爲什麼能向Fintech公司收取用戶數據費,就必須先了解一個關鍵的政策背景。

在特朗普上臺之前,美國金融監管部門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正在推動一套名爲《個人金融數據權利規則》的監管法規。

這套規則的核心思想和歐洲的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理念一脈相承:銀行必須在用戶授權的前提下,將賬戶數據無償提供給第三方機構,比如Fintech公司。

比如,用戶在使用Klarna支付或者Wise進行跨境轉賬時,這些應用可以直接拉取自己的銀行流水和餘額,不需要額外付費。這一監管框架的目標,是讓用戶擁有數據的最終控制權,從而推動金融服務市場的競爭和創新。

開放銀行結構示意圖

歐洲在2018年實施的 PSD2(第二版支付服務指令)就是這種理念的代表:銀行不得阻撓用戶授權數據給第三方,更不能就此收取費用。

正是在這樣的規則下,英國的 Revolut和瑞典的 Klarna才得以迅速崛起,它們幾乎就是踩着開放數據的紅利長大的。

然而,2025年初,風向突然轉變。

特朗普政府上臺後任命的新一屆 CFPB 領導班子,於今年5月迅速叫停了該規則的執行,並以“禁止銀行收費不合法”爲由廢止了銀行的收費限制。7月份,CFPB又從廢止該規則轉爲“全面重寫規則”,並啓動加速立法程序,尋求政策妥協。

換句話說,在美國,銀行從法律上被允許對第三方訪問用戶數據收取費用。這是一次徹底的制度鬆綁,相當於給了銀行收回數據閘口的鑰匙。

摩根大通此時宣佈就用戶數據收費,不是心血來潮,而是踩在了監管放開的“時間窗”上。

此舉也立刻在行業裡引發了熱議。傳統銀行們認爲這是行業迴歸可持續商業模式的必要一步。而許多Fintech公司則擔心,收費會直接壓縮它們的利潤空間,迫使它們提高價格甚至縮減業務。就連Mastercard都公開反對,其高管在一次行業會議上表示,用戶數據收費將阻礙金融創新。

這種圍繞“誰來控制數據、誰來爲數據買單”的討論,其實正是開放銀行(Open Banking)多年來最核心的爭議點——而摩根大通的動作,把這個老問題重新推到了聚光燈下。

如果說銀行賬戶是你的“金庫”,那麼開放銀行就是一條通往金庫的高速公路。過去,只有你自己或銀行能進出這條路,但在開放銀行理念下,只要你授權,第三方Fintech公司也能直接進入,幫你搬運數據或完成交易,而且不收過路費。

這種模式讓無數新興Fintech公司得以爆發式成長。舉幾個例子:

Plaid:它幫成千上萬的App(包括Robinhood、Coinbase)直接連接用戶銀行賬戶,完成轉賬、投資和支付。

PayPal:通過賬戶直連,用戶可以直接從銀行扣款支付,而不用先把錢轉到PayPal錢包。

Klarna:這家來自瑞典的“先買後付”巨頭,可以在結賬時即時驗證用戶賬戶餘額並完成扣款。

這些公司崛起的背後,都有一個隱形前提:銀行必須開放數據,而且不能收取額外費用。這就像一條對所有合規車輛免費開放的高速路,既降低了用戶的使用門檻,也讓小公司能以低成本進入金融市場與大銀行競爭。

摩根大通宣佈收費,相當於在這條高速路上加了收費站。對普通用戶來說,短期內可能感覺不到變化,App照常能用。

但對Fintech公司來說,成本會立刻上升,而他們最終很可能會通過提高手續費、減少優惠,甚至下線部分功能等方式,把成本轉嫁給用戶。

更重要的是,這一變化可能會改變金融行業的創新節奏。

過去,小型Fintech公司只需要有創意和技術,就能利用開放銀行的免費通道迅速做出新產品,而現在,光是付過路費的成本就可能讓他們望而卻步。

這意味着未來金融創新的重心,可能會重新向有資本、有網絡的大型銀行和支付巨頭集中。

在這個背景下,摩根大通接下來的一步——接管蘋果的Apple Pay業務——就顯得意味深長了。它不僅在數據入口收緊閘門,還在支付終端牢牢抓住另一重要入口。

數據與支付這兩個鏈條一旦被同一家公司掌控,就不僅是業務佈局的問題,而更像是零售金融基礎設施控制權的回收。

如果說收緊開放銀行接口,是摩根大通在上游數據層的“閘口動作”,那麼接手 Apple Pay 業務,則是它在消費端入口的直接落子。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蘋果正準備將其“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服務 Apple Pay Later 的貸款和Apple Card髮卡業務,從內部金融子公司 Apple Financing 轉交給其銀行合作伙伴,其中,摩根大通有望接過高盛的部分角色,成爲蘋果在美國市場最重要的結算與髮卡銀行。

這意味着,當你用 iPhone 在商店裡通過 Apple Pay 分期付款時,背後可能是摩根大通提供信貸資金、處理交易和管理風險。大摩與蘋果、高盛的談判自去年9月就已開始,這筆生意看似只是一單合作,卻有着不小的意義。

BNPL(先買後付)業務在疫情期間迅速爆發,Klarna、Affirm、Afterpay 等玩家改變了年輕人的消費習慣——不必提前準備全款,也不必像信用卡那樣支付年費或高額利息,而是直接在結賬時分期。這讓 BNPL 成爲移動支付場景的關鍵入口。蘋果在 2023 年推出 Apple Pay Later,就是希望把這一入口牢牢綁定在 iOS 生態之內。

但蘋果畢竟不是銀行,貸款資金、信用評估、合規管理等環節都需要金融機構來完成。此前,Apple Pay Later 依賴高盛的支持,但高盛在近兩年零售業務遭受虧損後逐步退回金融投資業務,蘋果必須尋找新的合作方。摩根大通此時介入,不僅是填補空缺,更是一次向移動支付入口深入滲透的機會。

BNPL 並不只是一次消費的延遲付款,它是用戶金融行爲的切入點。

每一次分期、還款、逾期,都會沉澱爲數據,幫助髮卡機構構建精準的用戶畫像。這些數據與摩根大通上游掌握的銀行賬戶信息結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用戶金融地圖——從賬戶餘額、交易習慣,到消費偏好、信用水平,一清二楚。

換句話說,通過開放銀行收費控制數據通道,再到 Apple Pay Later 這樣的消費入口,摩根大通正在實現一種“垂直整合”能力——既能在上游決定數據流向,又能在下游直接觸達用戶支付行爲。這種雙向控制,放在零售金融的競爭格局裡,意味着它不只是一個提供資金的銀行,而是在向着“金融操作系統”演變。

一些支付行業分析師則指出,隨着 BNPL 滲透率的提升,控制支付入口的銀行將有機會反向影響支付標準、手續費定價甚至零售商的營銷方式——這正是 Visa、Mastercard 長期以來的優勢領域。

對普通消費者來說,這些變化或許是無感的。他們依舊在收銀臺刷 iPhone,分期付款照常到賬。但在後臺,摩根大通的數據網絡與蘋果的支付生態正在悄然融合,構建一個更閉環的零售金融體系。長期來看,這不僅會重塑 BNPL 競爭格局,也可能改變美國零售金融市場的權力分佈。

從用戶數據接口到支付終端,摩根大通的兩次出手,一隻鉗子卡在入口,一隻鉗子握住出口。在入口端,用戶數據收費不僅提高了競爭門檻,還讓銀行重新掌握了誰能爲用戶提供服務的決定權。在出口端,接管Apple Pay 則讓摩根大通獲得了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支付觸點。

未來,用戶從賬戶發起一筆支付,到商戶收到資金,這條原本開放且多元化的鏈路,正在被銀行重新包圍起來。

過去十年,是Fintech的擴張時代。

Stripe、PayPal、Plaid等公司藉着開放銀行的東風,用極低的成本接入銀行數據和支付網絡,迅速推出面向消費者的金融產品。大銀行在這段時間裡更像是“底層水電廠”,被動提供賬戶數據和交易清算,而定價權和用戶體驗往往由前端的 Fintech 平臺決定。

現在,這個局面開始反轉,監管鬆綁讓銀行有機會重新建立規則、收回控制權。

這不僅是摩根大通一家的策略,其他大型銀行和支付網絡隨時可能跟進,推動整個零售金融行業進入一個“護城河加高”的階段。

對Fintech公司來說,這不僅是成本壓力,更是商業模式的挑戰。過去依賴銀行接口做輕資產運營的模式,在新成本結構下可能難以爲繼;而那些擁有龐大用戶羣和議價能力的平臺,則有可能與銀行達成定製化合作,從而形成新的市場分層。

對普通用戶來說,這可能意味着更高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但也可能帶來更高的價格和更少的選擇。對行業來說,則是監管、資本與技術三方力量重新劃分金融秩序的一次集中體現。

開放銀行曾許諾給用戶一個“自由選擇的金融世界”,現在這一願景似乎正在與大型銀行的護城河戰略正面碰撞。或許接下來真正的問題變成了:在一個更封閉、更貴的金融環境中,你會選擇爲穩定買單,還是冒險追求便宜和便利?

摩根大通並沒有明確告訴市場,它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但從向Fintech收費再到 BNPL 入口布局,這條線索正在逐漸清晰:大摩在試圖把自己從一家銀行,變成零售金融領域的“操作系統”。這不是一場短期的生意,而是一場關於金融秩序的重構。

只是,當這樣的棋局由最大型的銀行主導時,我們也不得不問:未來的開放銀行,究竟是爲了用戶的自由選擇,還是爲了守住行業巨頭的護城河?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動察Beating,作者:律動編輯部,編輯:Jack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681162.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