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猝死!黃軒公開7指標:中2項趕快去體檢
記者劉邠如/綜合報導
名醫高國晉昨被發現昏厥在辦公室門口,搶救不治,享年59歲,消息震撼醫界外,也引發不少對於醫護過勞的討論。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以此能看出,即使是專業醫師,也無法免於疾病風險。但猝死並不是毫無徵兆,關鍵在於「你有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健康」,一般人也應該隨時檢視,自己是否也是猝死高風險族羣。
黃軒指出,醫師本身就處在高壓工作環境中,值班、睡眠不足,加上過勞文化,都是猝死的危險因子。他直言,在醫界這些需要輪班、值夜班的工作者,猝死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許多,根據研究,醫護人員的致死率是一般人的1.5到2倍,尤其是長期值夜班的男性。
▲名醫猝死新聞震撼醫界,而醫師黃軒也提醒身體七個警訊,如果有中其中2個,就代表健康拉警報,需要去做體檢了。(圖/AI示意圖)
從臨牀觀察來看,猝死最常見的原因是心臟性猝死,多半與心肌梗塞、心律不整有關,另外也會見到主動脈剝離或腦出血。黃軒表示,猝死有八成與心血管疾病相關,常見誘因包括激烈運動、情緒激動、過度勞累、睡眠不足、酗酒、暴飲暴食、脫水,或是某些藥物造成的心律不整。
他提醒,若出現胸痛、胸悶、心悸、呼吸困難、頭暈、眼前發黑、暈厥、下肢水腫、極度疲倦等症狀,而且反覆出現,或是持續三分鐘以上並伴隨冒冷汗、意識改變,就應立刻就醫。「不能再等,及早治療、安排檢查,才能提高存活率。」
高風險族羣除了有三高、心臟病病史者,也包含長期熬夜、值班、壓力大、缺乏運動、肥胖、抽菸的人。他強調,「不要以爲只有肥胖或慢性病才危險,只要你長期健康沒有照顧好,其實你就是高風險族羣。」
談及過勞風險,黃軒指出,長期壓力會活化交感神經,造成血壓升高、血管收縮、血栓形成,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與猝死的風險。若長時間睡不好,也會影響心血管與代謝系統,增加心律不整與中風的機率。
預防方面,他建議定期做基本心血管檢查,包括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血脂、血糖、血壓等,「這些最基本,但大家往往忽略,導致錯過黃金時機。」
在自我評估上,黃軒表示,可觀察自己是否走樓梯、平地就喘,有無心悸、眩暈,是否有心臟病家族史、缺乏運動、抽菸等。「只要異常項目超過兩項以上,就建議趕快去做健檢,因爲你就是高風險人員。」
黃軒強調,一旦有人在旁邊突然倒下,關鍵不在「叫旁人」或打電話求助119,而是「你有沒有能力馬上救人」。他呼籲民衆應爲了珍重的家人,人人都應該學會心肺復甦術(CPR)與使用自動體外去顫器(AED),因爲這是猝死唯一能提高存活率的方法。
「如果能在第一時間CPR加AED,存活率可提高超過50%。」反之,一旦心臟停止超過5到10分鐘,即使使用葉克膜(ECMO),存活率也可能低於10%。因此,越早急救、越早啓用AED與CPR,存活機率纔會越高。
最後黃軒總結,「猝死並非無法預防,關鍵是你有沒有危險因子,你知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睡不好、長期壓力、焦慮、生活失衡?這些都不是別人幫你注意,而是你要自己照顧好自己!」